结构向优 跃动高质量发展强劲脉搏
2025-07-28 09:17:00
来源:镇江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陈志奎本报通讯员孙一皓

近日,全市上半年经济数据陆续出炉,5.9%的GDP增速背后,工业“压舱石”作用愈发凸显。循着数据上扬线,全市工业经济锚定产业强市战略承压前行的轨迹清晰可辨:规模总量稳步扩充,结构效益不断改善,动能转换持续加快。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透过这些跳动的数字,可以管窥工业经济正经历着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的深刻变革。作为江苏省4个老工业城市之一,镇江精准发力、攻坚突破,推动链群协同共进、结构迭代升级、技改绿色赋能,加快勾画产业向新向优的活力图景。

链群跃升:协同并进锻造产业硬脊梁

海姆霍兹传热传动系统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层薄如蝉翼的功能薄膜正在精密设备上成型。这套将半导体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嫁接”到汽车电子部件的创新工艺,让技术国内唯一的车用薄膜加热器从这里走向市场。“我们近期又跟进推出了集压缩制冷于一体的二合一产品,持续占据汽车零部件产业制高点。”企业负责人信心满满。

海姆霍兹从技术突破到产品领跑的路径,正是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微观注脚。其攀高之路有数据佐证,上半年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开票销售同比增长22.6%。

产业链的高度,决定产业厚度。上半年,全市“四群八链”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3%、8.1%,规上装备制造业、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5%、14.3%,船舶航空航天制造业增加值更是劲增17.2%,这组数据印证了“链群跃升”的强劲动能。

在C919翱翔天际的英姿中,航天海鹰特材的复材结构件、菲舍尔与美龙航空的内饰、诺贝丽斯的航空铝材集结助力,闪耀“镇江智慧”。更令人瞩目的是,30余家本地企业深度参与大飞机、天宫二号的研制,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了“一飞当先”的跨越。

C919的“镇江印记”背后,则是航天海鹰特材等110余家涉航企业的集群发力,20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让“小配件”真正托举起“大飞机”的产业梦想。

从单个企业的技术攻关到产业链群的协同作战,链式思维正在重塑镇江产业版图。矢志不渝强链补链延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协同之下,“四群八链”的根系在镇江土壤中越扎越深,产业链韧性越来越强,产业脊梁越来越厚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底盘日益巩固。

调优向新:“加减之间”重构产业坐标系

破除偏重偏化的困局,这些年镇江一直在给产业结构做“加减法”,这其中蕴藏着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决策层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全市化工、钢铁占工业的比重逐年减小,电气、汽车、船舶、航天航空等高端装备业份额逐步扩大——

上半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7.3%,电子元件、汽车仪器仪表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4%、44.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1%。这“一减一增”间,折射产业调优向新的坚定步伐。

化工产业的蝶变最具说服力。从生产工业级化工产品到涉足面板级、半导体级高端材料,产品纯度提升千倍以上,润晶科技成功打入京东方等高端市场,迅速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升级记”,更是化工产业从“多而散”向“优而精”转型的缩影。

聚焦轻工、纺织、冶金等传统产业,当下,我市正着力开展淘汰落后、老旧更新、绿色转型、产品提档、布局优化等五大“焕新”行动,加快传统产业迭代升级。

数实融合、数智赋能催生出新的增长范式。加速“智改数转网联”进程,江苏远信储能MES系统实时优化产线,打通4条产线数据壁垒,实现生产资源的高效调配,有力支撑企业连续两年超50%的营收增长,为高速发展装上数字引擎。

这样的“数字蝶变”并非个例,今年全市143家企业入选省先进级智能工厂,鱼跃医疗、恒顺醋业跻身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数智赋能正在透过企业“毛细血管”渗透到生产每个环节,让“智改数转网联”从行动计划变成企业可观可感的新增长点。

在镇江,传统产业不是被简单替代,而是通过“老树发新芽”获得新生。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不是凭空出现,而是借着“新苗成大树”加速培育壮大。新旧共生的格局,正是镇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底气所在。

技改逐绿:低碳转型夯实发展新根基

在“两重”“两新”政策东风吹拂下,全市工业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驶入快车道。上半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幅跃居全省第4。技改正成为镇江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引擎。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重点工业项目聚焦绿色发展指挥棒,透过技改推动制造业向高效、低碳、高附加值方向转型。一批技术领先、效益显著、自带绿色属性的工业项目落地生根,为工业发展注入可持续的绿色动能。

江苏大亚电子的实践勾勒出绿色转型的清晰路径。其新能源材料项目专注超薄电池铝箔生产,专供动力电池与储能领域,不仅实现年销售收入6亿元,更形成“材料革新-设备升级-终端减排”的闭环模式。这种绿色投入与效益产出的平衡,正是技改“精准滴灌”结出的硕果。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是推进节能降碳的重要抓手。这两年,一批批绿色工厂脱颖而出,透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节能降碳的标杆。

国家级绿色工厂江苏亿阀股份有限公司对阀门生产的全流程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将电烘干工艺改为天然气烘干后,年节约电费45万元,走上绿色节能的发展之路。

看似细微的技改,实则是企业用市场逻辑践行“双碳”目标的生动实践——绿色转型不再是成本负担,而是能带来真金白银的竞争力。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绿色工厂198家,其中国家级达26家。持续扩容的“绿色军团”,让镇江工业发展底色更浓、成色更足。

从链群协同到结构优化,从焕新升级到绿色转型,半年经济答卷写满镇江产业向新向优的嬗变。这场静水流深的结构之变,正加速推动镇江制造在劈波斩浪中重塑筋骨,在向阳生长中转换动能,在逐绿前行中筑基未来,书写更具韧性、更富活力、更可持续的产业新篇。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