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曾浩然
盐阜大地上,每一个以烈士命名镇村,都承载着对英烈的深切缅怀,是追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地标。
五烈镇是一方鲜血染红的热土,是东台市唯一以烈士命名的镇,先后涌现革命烈士143名。2010年乡镇区划调整,以唐学海、陈维仁、许文华、孙保民、李友存5位烈士命名的五烈镇,以朱廉贻烈士命名的廉贻镇,以马广山烈士命名的广山镇三镇合并为新的五烈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7月22日,记者走进东台市五烈镇,寻访抗战烈士的战斗往事,感受广大干群传承红色基因、投身乡村振兴实践所展现出的时代新貌。
【战火魂】
碧血丹心照汗青
在五烈镇广山村党群服务中心南侧,一座纪念碑巍然屹立,上刻“马广山烈士永垂不朽”金色大字。碑后,长眠着马广山烈士。2005年,这里被列为“盐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父亲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祖父生了五个孩子,我父亲排行老五。”在村党群服务中心,马仁寿讲述起父亲的故事,“在那个年代,一家人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年幼的父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1941年,日军占据时堰,他满怀爱国热情,参加了抗日救国运动。”
1944年1月,马广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决定由我父亲担任村民兵中队长,在他的带动下,刘安祥、赵同海等人也加入了革命队伍。”马仁寿说,随着革命队伍不断壮大,马广山相继任廉贻区联防队长、武工队长,溱潼县溱北区区队长等职,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抗日。
“父亲牺牲时,我才6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培养我上学读书。我从东台师范毕业后回村务农,先后担任生产队会计、村财务辅导员。”如今,85岁高龄的马仁寿仍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常走进学校、村组和红色教育基地,讲述革命故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父亲的革命精神。
“五烈镇红色资源丰富,是理论宣讲的‘富矿’。”镇社区教育中心主任吴春才表示,中心将持续深化拓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讲好烈士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时代光芒。
【振兴图】
动能澎湃谱新章
从历史的厚重积淀到当下的蓬勃发展,五烈镇跃动着发展的脉搏,凝聚着奋进的力量。
近年来,五烈镇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深入推进“一二三四”总体布局,担当作为、实干争先,镇域经济动能强劲,科技创新活力充沛。目前,五烈镇现有工业企业近300家,其中规上企业45家、高新技术企业37家、专精特新企业13家。
小戴河科创园内,双淋科技的生产线上,一卷卷纸张正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奔跑”。这些看似普通的材料,即将用于大疆无人机、C919大飞机的关键部位。
成立于2018年的双淋科技,专注研发生产光学新材料、离型纸、写真膜等产品,短短7年,便成功打破了外资企业对高端离型材料的长期垄断。
“每平方米硅油涂布量要精确到0.1克级,这就好比在足球场上均匀撒两勺盐,多一点少一点,产品性能都会大打折扣。”公司董事长林乃达全神贯注地操作着高精密度涂布光谱分析仪。
这种被誉为“工业创可贴”的离型纸,在电子胶带、新能源电池、医疗敷料等领域不可或缺,其关键在于精准平衡黏附性与易剥离性。双淋科技研发团队成功推出双面一次成型技术,凭借独创的层纸芯膨胀孔设计,使产品稳定性提升三倍,成功打入碳纤维固化高端市场,与比亚迪、云南白药等头部企业达成合作。
关键技术突破支撑了企业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目前,公司年产格拉锌离型纸、反光膜等产品1.8亿平方米,其中三成应用于新能源领域,上半年销售额超1.2亿元,同比增长30%。
【青春志】
沃野逐梦绽芳华
盛夏七月,五烈镇惜禾梨园果香四溢,翠冠梨迎来采摘旺季,果农们沉浸在甜蜜的丰收喜悦中。
数十名工人穿梭林间,一手托住果实,一手轻轻旋转,饱满的梨子稳稳落入果筐。当前,惜禾梨园种植了苏翠一号、翠冠、秋月等多个品种,正值盛产期的翠冠梨亩产高达2000公斤,采摘期持续一个月,亩均经济效益超万元。
从小农式分散经营到流转7000多亩土地规模化种植,从传统技术种粮到无人化农场、智慧化果园提档升级,从单纯种植主体到提供管理服务3万亩、帮助代销粮食近万吨的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惜禾农业在现代农业道路上不停探索前行。
2017年,党中央作出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部署。而立之年的吴舒涵,毅然辞去招行宁波分行的工作,回到五烈镇甘港村挑起“金扁担”。如今,作为五烈镇甘港村党委副书记、江苏惜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她既是扎根田野的“新农干”,也是返乡创业的“新农人”。
让烈士命名镇村在乡村振兴新阶段、新征程绽放新光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回顾8年创业历程,她感慨,响应时代召唤、厚植家国情怀,才能更好地书写个人华章。2024年,五烈镇甘港村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近12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5万元;惜禾农业营业收入超2800万元,新创省级粮食“无人化”农场,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我们将强化与扬州大学、江苏大学、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等院所合作,促进产学研融合,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和更多的新农人代表共享经验、共谋发展,让更多‘田秀才’‘土专家’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吴舒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