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活水奔涌”蹚出水生态转化新路径
2025-07-28 09:00:00
来源:常州日报
【字号:  】【打印

今年以来,常州市水利部门紧盯改革方向、对准改革赛道,通过科学规划、市场交易、价值量化等,不断探索水生态价值向区域发展转化,蹚出了一条水生态转化的新路径。

水利+协同,守护流域碧水清波

大溪水库上游,3000亩曾布满青虾养殖网箱的区域,如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养殖设施被拆除后,水体告别了饲料投放、废水排放的困扰,逐步恢复自然净化能力。同步推进的天目湖流域湿地修复工程,让超2000亩湿地重焕生机,水生植物错落生长,成为过滤水质、涵养水源的“生态海绵”。

这背后,是两地的共同努力。溧阳市以水生态产品量化补偿方式投入资金3000万元,携手安徽省郎溪县推动退养与湿地修复工作。如今,两地共护水域的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为沿线群众的生活与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这场跨省协同行动,打破了行政区域限制,为更多地区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水利+碳汇,节水增收“双向奔赴”

一张薄薄的碳票,串起生态与生计的金纽带,将“节水降碳”的环保账,算成了“增收致富”的经济账。

常州市黄金大农场灌溉稻田项目产生的655.03吨二氧化碳减排当量,经过激烈竞价,最终以每吨25元的价格成交,交易总金额16375.75元。这是我省首单将农业节水灌溉、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碳汇交易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该项目研发出节水与碳汇的核算方法,试验田采用两种新型灌溉模式,与传统淹灌相比,节水率提升至28%—43%,累计节水超7万立方米。两种灌溉模式下,每亩分别实现增汇减排1.01吨和1.55吨。交易所得收益全部归黄金村村集体所有,用于农田生态保护和绿色农业升级。“保护生态能挣钱,我们农民也能从绿色发展里得实惠。”黄金村村民们笑着说。

水利+平台,畅通生态价值通道

水生态产品的“身价”如何科学衡量?在常州,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实现了生态产品交易全流程覆盖。平台整合确权登记、价值评估、交易撮合等核心功能,在确权登记环节,为山林、水域等生态资源明确权属边界,筑牢交易基础;在价值评估环节,依托专业体系对生态产品进行科学定价,让“绿水青山”有了清晰的经济坐标;在交易撮合环节,搭建起供需对接桥梁,促进生态产品高效流转。

以往难以量化、交易的生态资源,如今通过平台实现规范化、市场化流转,既保障了生态保护者的合法权益,又为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提供了渠道,让绿色发展理念在市场机制中落地生根。

从“护水”到“活水”,从“养水”到“富水”,下一步,常州市将继续以机制创新激活“沉睡”的水生态资源,形成“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的良性循环,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