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晏培娟 艾培 通讯员 严盼
截至今年6月底,镇江全面完成县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挂牌并实现实体化运行,与市域指挥体系深度协同,实现社会治理资源的高度整合和共享。这一创新融合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12345热线、网格化管理、应急指挥等功能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产生“化学反应”,通过数据互通、事件联处、风险共防,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从“单兵作战”向“集团作战”升级,以治理效能的系统提升为优化营商环境、护航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标准化+特色化” 构建综治中心“镇江样板”
日前,在句容市综治中心劳动争议调解室内,一场历时半年的工伤赔偿纠纷在专业调解员的主持下终于达成和解。通过“2厅6区11+N室”的标准化格局,该中心整合了28家单位、10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以及律师等力量进驻,实现了矛盾纠纷的“一窗受理、一站调处”。
今年以来,镇江从“多中心合一”推动物理整合、“多元化供给”推动空间聚合、“多部门联动”推动系统融合三个维度出发,大力推动各市、区“集成化”建设综治中心。此举使得诉讼服务中心、12309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非诉讼服务中心)、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得以成建制或以团队形式入驻。同时,结合各板块的矛盾风险类型,协调相关部门常驻、轮驻、随叫随驻,融合法庭、仲裁、公证、司法鉴定、心理咨询等多方力量“应进尽进,能进多进”,全市县级综治中心平均整合部门数量已超过17家。京口区的“学院派”“老弗士”“滨江自治理事会”等特色调解品牌效应持续放大,句容市的宁镇“两市一窗”矛盾调处工作站点建设已进入试运行阶段,丹徒区综治中心家事纠纷调解室牵头调解的《家禽饲养致损纠纷》案例成功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多元解纷案例库。
“数据跑路+精准研判” 激活社会治理“最强大脑”
一款名为“镇心调”的微信小程序近日上线,群众只需动动手指,即可进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线上预约登记和调解进度实时查询。希望被关注并化解的矛盾纠纷,第一时间进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线上平台,并流转至各市(区)、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进行规范化处置。这些数据也将实时汇入镇江市市域指挥平台的数据池,为精准研判提供坚实支撑。
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的“智慧中枢”,镇江市市域指挥平台已汇聚1.74亿条多源数据,接入4.5万路视频资源,形成21类601项城市体征,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城市数字孪生”系统。市市域指挥中心联动指挥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打造了标准化数据共享体系,所有数据资源可按需应用于应急救援、决策研判、效能评估等八大场景。同时,也能为各地、各部门信息系统提供相应组件能力,赋能社会治理各个领域。”今年重点打造的事件中枢系统,在实现12345热线、110非警务警情、矛调线上平台、城市治理等数据“多元贯通”的基础上,形成了工单智能派发、处置闭环管理、效能动态追踪的全流程管理体系。目前,该平台已支撑“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重大风险防控、“吹哨报到”等多个智慧应用场景,为城市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智慧支撑。
“热线+综治+网格” 绘就基层治理“同心圆”
最近,润州区蒋乔街道的束女士终于松了一口气。通过“热线+综治+网格”联动机制,她向12345热线反映的校舍安全隐患问题,在街道综治中心协调下得到妥善化解。这种“线上受理、线下确责、联合处置”的模式,确保了问题的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和有效解决,已成为镇江基层治理的新常态。
今年以来,镇江着力打造集民情收集、风险预警、协同处置于一体的综合治理平台,实现12345热线、公安、司法、信访等治理要素的深度互融、双向赋能。通过持续深化12345热线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疑难工单研判力度,推动所有工单实现闭环管理;积极推动网格化社会治理地方立法,深入推进“精网微格”工程,1.6万余名网格员、微网格联络员充当“前哨岗”,实现矛盾纠纷的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高标准谋划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整合多部门资源,对复杂矛盾实行“一站式”会商处置。上半年,镇江12345热线共受理企业群众诉求90.6万件,按时办结率99.97%,综合满意率99.47%;综治中心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4956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9.64%,民商事案件万人起诉率下降37.61%。
镇江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郑兆巍表示,这一治理成效源于镇江持之以恒地深化改革:2022年,率先推进政务服务热线、网格化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职能整合;2024年,实现县镇村三级矛盾纠纷调处“一站式”平台全覆盖;2025年,高标准实施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形成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改革路径。通过数据共享破除信息孤岛、部门联动打破条块分割,构建起“一平台统管、全体系联动”的社会治理新机制,努力推动治理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的战略转型,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镇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