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把农技课堂安扎在沃野良田
2025-07-28 08:03: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李源

通讯员 邮宣 郭玉梅 孔令玲

7月18日,江苏(高邮)乡村振兴产教联合体正式成立,“江苏(高邮)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同日揭牌,高邮1963平方公里的沃野良田成为农民技能提升的“天然实训场”,为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筑牢根基。

农业项目成为“行走的教材”

“溶氧量5.2mg/L,pH值8.1,这样的水质才能养出膏肥黄满的优质蟹。”盛夏时节,高邮湖畔的“王鲜记”生态农场千亩蟹塘波光粼粼,农场创始人王俊手持检测仪,向来自南京的学员们细致拆解大闸蟹生态养殖的门道。

2011年,有着20多年水产生意经验的王俊,在菱塘回族乡组建高邮湖畔水产专业合作社,兴建“王鲜记”生态农场与高邮湖大闸蟹养殖基地。如今,这里不仅是国内规模领先的大闸蟹生产基地,更成为养殖培训的“露天课堂”。

近年来,高邮巧借农业产业优势,把生产一线变成教学现场,将每个特色农业项目都变成生动鲜活的实训基地:扬州大学高邮校区(二期)建成现代粮食作物生产与循环农业创新示范实训田,新品种、新技术在这里加速推广;高邮鸭发展集团构建从保种育种到蛋品加工的全链条培训体系,培育出20多位“田博士”“土专家”,12名学员带动高邮麻鸭养殖新增10万羽……

平台集群释放“聚合效能”

在高邮市卸甲镇的扬州(高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育种基地,学员们认真记录稻麦新品种的生长数据;不远处的大学生态牧场,智能化挤奶系统一展现代畜牧业的科技魅力;乡村振兴培训基地教室内,一场关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讲座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这种“上午学种植、下午观养殖、晚上共研讨”的沉浸式培训体验,正是高邮依托平台集群打造出的独特优势。

这样的培训平台集群,正在高邮多点绽放。通邮电商园占地超2万平方米,20间直播间、AI数字人带货平台与农产品展示区共同构成“新农商”培育主阵地,近5年累计举办电商及职业技能培训380余场,线下参训超1.2万人次、线上突破10万人次,培育出500余名电商骨干;浩芝村探索“公司+农场”模式,注册成立浩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943.6亩土地种植优质稻麦、果蔬,打造“田间学校”实训基地,180余名学员练就农文旅融合发展本领……

在此基础上,高邮推动平台资源深度整合,通过梳理16个重点培训资源,以高邮汽车科创园为集中授课核心场所,辐射扬州(高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高邮鸭发展集团、通邮电商园等特色实训基地,形成“集中授课有场所、专项实训有基地、技能提升有平台”的完整链条,推动培训从“零散化”迈向“体系化”,不仅满足本地农民的成长需求,更吸引全国各地的学员前来交流学习。

产教融合推动人才与产业共生长

7月20日,江苏(高邮)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内,规模经营高素质农民培育首期课程与青年农民创业培训班同步结业。来自南京及高邮本地的100名学员中,既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也有投身田野的青年大学生。培训特邀江苏开放大学、扬州大学的教授授课,依托产教融合机制,将高校的专业理论拆解成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田间实操课”,让知识真正扎根土地。

如何将资源优势更加高效地转化为人才培育动能?高邮给出的答案是“产教融合,精准破题”。翻开高邮乡村振兴实训资源表,特色课程鲜活实用:高邮虾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聚焦大虾生态养殖与智慧渔业,手把手传授硬核技术;江苏飞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研学旅行与乡村发展深度绑定;兴旺禽业产销专业合作社直击农产品加工与合作社运营痛点,传授实打实的实战经验……这些源自生产一线的技术成果,通过产教融合培训,快速转化为农民“脑中的智慧”和“口袋里的收益”。

从万亩良田到现代化园区,从传统技艺到数字技术,高邮田间课堂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产业动能。2024年,高邮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78.7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09元,连续3年保持6%以上增速。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农业资源与农民培训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也让“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的振兴密码得到最有力的诠释。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