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水韵江苏·美好生活”传播者计划采风团来到盐城淮剧小镇,秋日的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飞檐翘角的古建筑群与错落的芦苇荡相映,这座以国家级非遗淮剧为灵魂的文化聚落,正用“戏入日常”的巧思,让传统艺术在乡村肌理中焕发新生。
清晨的小镇,最先苏醒的是戏韵与烟火。淮剧传习所内,老艺人的唱腔穿过木格花窗,字正腔圆间满是岁月沉淀的韵味;隔壁的早点铺里,蒸笼升腾的热气裹着香气漫出,与戏声交织成最生动的晨曲。漫步其间,淮剧元素早已融入每一处细节:主题商业街的文创店里,Q版淮剧人物钥匙扣、戏服纹样书签被游客捧在手中;1953淮剧主题餐厅里,服务生身着改良戏服穿梭,墙面贴着经典剧剧照,菜单映着戏曲术语,连餐具边缘都缀着淮剧水袖纹样,让食客在品味美食时也能触摸戏曲文化。
“我们不想把淮剧做成’博物馆里的艺术’,而是要让它成为小镇的生活底色。”九龙口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副主任董鑫表示,小镇在规划建设时始终坚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对原沙庄村进行整体改造时,既精心保留乡村原有风貌,又合理植入现代文旅业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与交融。
午后的小镇,成了没有围墙的剧场。随着锣鼓声骤然响起,改编自文华大奖淮剧《小镇》的实景秀《小镇有喜》正式开演。不同于传统剧场的固定座位,演员们沿着街巷移步表演,时而在拱桥畔演绎剧情转折,时而在粮仓艺术中心展开对手戏,观众则跟随着剧情动线行走,不经意间就成了“戏里人”。来自南京的王女士举着手机记录,不时为身边的孩子讲解剧情,小家伙则模仿着演员的身段,有模有样地比划着剧里的动作。“在剧场里是‘看’戏,在这里是‘浸’在戏里,这种亲近感太特别了。”王女士说。
据董鑫介绍,为了让淮剧“随时可见、随手可及”,小镇不仅原景复刻了淮剧《小镇》中的十八个经典场景,还邀请建湖县淮剧团、江苏省杂技团常驻,每天在戏台、广场、街巷等不同场地轮演,让游客随时能与精彩邂逅,近距离接触、了解淮剧。
生态与文化的共生,是小镇另一重魅力。团队梳理了原沙沟的自然水系,让蜿蜒的流水绕着民居流淌,成片的芦苇荡与白墙黛瓦相映,完美呈现出“村在荡中,荡在村中”的水乡意境。游客沿着湖边步道行走,既能听着远处传来的戏声,又能欣赏芦苇摇曳的景致,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
如今的淮剧小镇,早已不止是“文化打卡地”,更成了乡村振兴的“动力源”。2024年,九龙口旅游度假区游客量突破600万人次,综合营收超3亿元,更吸引了不少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回乡——有人开起了淮剧文创工作室,有人加入实景秀的演出团队,年轻力量的注入,让淮剧传承有了更鲜活的可能。
夜幕降临,华灯为古建筑披上暖光,小镇戏台前早已坐满了观众。经典淮剧的唱段在暮色中回荡,掌声与喝彩声不时响起。这座把淮剧“种”进乡村的小镇,正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传统艺术的传承,从来不是复刻过去,而是让它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生长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