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学子三年支教守护儿童心灵成长
2025-08-22 07:51: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叶 真

“绣球落到哪位同学手中,这名同学就分享一个自己的秘密或者烦恼。”8月上旬,广西兴安县高尚镇中心小学操场上,一场击鼓传花“真心话大冒险”正在进行。

这场活动的组织者,是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支教团的同学们。今年是他们连续第三年赴广西开展支教活动,这群“准老师”们不仅给当地的孩子带来精彩的暑期课堂,还带来了心理辅导课程。

“很多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我们希望在不经意间,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心理‘树洞’,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素养,增强心理免疫力。”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团委副书记贺子君说。

“有意识”的关爱藏在细微处

“我们主打‘陪伴’,帮助化解孩子们的烦恼。”支教团负责人、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学生邱梦阳说,他们将更多的“有意识”的关心落在更细微处。

一天,下课铃刚响,三年级的小怡就往刚结束音乐课的邱梦阳手上塞了一张小纸条。原来,小怡把邱梦阳的样子画了下来,旁边写着几个字:“谢谢你,老师!”邱梦阳关注到小怡,是一次放学后,发现她一个人在操场上哼歌。后来大家才知道,小怡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带着弟弟外出务工。长时间的独处让她有些内向和自卑。之后,支教团的同学们给了小怡更多关注,经常和她聊天,倾听她的心声,有时还为她的文化课“开小灶”。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四学生黎晓文已经连续3年支教。她发现,一些高年级孩子们常说互联网“流行梗”,而有些话语从孩子们口中说出明显不合适,且他们对于“梗”的含义似懂非懂。青少年触网时间早,且留守儿童多是由祖辈带着,往往缺乏合适的引导。

是否可以通过说“梗”引导大家合理“触网”呢?黎晓文便利用大课间的时间,和孩子们聊起“梗”的含义,并借此和他们说明在社交媒体“冲浪”时的注意事项。“家访时,我们也会和家长交流情况,试着改变家长对电子设备的看法和与孩子沟通的方式。”黎晓文说。

“除了和孩子们聊天,我们还会鼓励他们把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写出来或者画出来,之后可以把这张纸叠成纸飞机放飞或者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同样支教第三年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同学翟晓歆说。

小礼物背后的少年“心事”

虽然支教时间仅半个月,但同学们准备充分,他们不仅寻找方法迅速和孩子们熟悉起来,还准备了给孩子们做手工和科学小实验的原材料,积极备课。与此同时,他们的真诚付出也得到了回应,这群“准老师”们收获了更多带着暖意的礼物。

刚到学校时,小学教育专业大三同学张义天尝试用彩纸折纸船、纸星星等简单的小物件,来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他注意到坐在教室角落的一年级学生小岩。于是,他折了一只纸船悄悄放在小岩的课本上,说道:“这是一只勇敢的小船,希望你能勇敢看世界。”

让张义天没想到的是,在支教时间过去大半后的一天,他走进教室,惊喜地看到讲台上整整齐齐摆着孩子们折的各式折纸,其中便有一只小岩折的小纸船。小岩说:“张老师,谢谢你教我折纸!我长大后也想像你一样,当老师。”

二年级的男孩小辰喜欢调皮捣蛋,上课时常走神。小学教育专业大三学生游娅婷注意到,他的书包侧袋塞了一个折了尾翼的火箭模型。第二周的团体辅导课程,正好需要用一些饮料瓶、硬纸板、旧电线制作卫星模型。游娅婷特意留了个心眼,把断翼火箭悄悄放在小辰桌上。没想到下课后,小辰将火箭修好了,尾翼也换成了彩色硬纸板,上面写着“1964”。“老师,1964是原子弹爆炸那年。我爷爷以前是工厂的,总说那时候人啥都没有,就是肯琢磨。”小辰说,“我要好好学物理,以后造不容易坏的火箭。”支教团临走那天,小辰塞给游娅婷一个用瓶盖做成的小卫星,上面贴着团辅课的合影照片。

育人知识在支教中“活”了起来

大学生支教,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用理解与陪伴唤醒乡村少年们内心的力量。对于师范生来说,支教经历也有助于他们提前接触更多孩子,积累教学经验。

“在学校里学的书本知识,在支教过程中才真正‘活’了起来。”翟晓歆发现,乡村里的孩子有他们的特点,自己需要不断调整方法,学着冷静处理课堂突发情况。“看到孩子们敢大声回答问题,那种被需要感,让我打心眼儿里高兴。”这份双向成长,在三年接力中清晰可见,“我自己在课堂上,也逐渐成熟起来。”

在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杨日晨看来,当下,乡村青少年正经历着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心理调适期,需要嵌入教育振兴链条,实现从“问题干预”到“全周期发展支持”的良性循环,筑牢心理健康的“堤坝”。

其实,对乡村少年们的心育不仅仅停留在短短的支教时间里。回到盐城师范学院后,支教团同学们为部分留守儿童建立电子心理档案,并与当地老师保持沟通。与此同时,他们将自己支教时的想法记录下来,参与研发了与情绪、生命价值等相关的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下一年支教中再带回到乡村学校。

临走时,支教团的同学们还留下一份特殊的礼物。他们为孩子们打造的“爱心阅览室”已经完工,一册册新书也被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

(文中小学生为化名)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