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科创与产创“双链深融”焕发澎湃活力
2025-08-06 09:20:00
来源:盐阜大众报
【字号:  】【打印

让电子产品像纸张一样弯曲、折叠,为智能穿戴、物联网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这是维信电子带来的惊喜。维信电子的柔性电子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将可折叠的电子屏从图纸变为现实。这种能像纸张一样弯曲的科技产品,恰是我市产学研融合的生动展现——当南京邮电大学的实验室成果与企业生产线无缝对接,创新便有了从“1”到“100”的跃迁力量。在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盐城正打通“10—100”产业化路径,让更多实验室里的“科技盆景”成长为产业园林里的“参天大树”。

□记者 祁宗华

新增“四上”企业136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22家,均列全省第一位。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875家,列全省第三位。9家企业成为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较去年实现翻番。136家企业创建先进级智能工厂……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定不移推动科产融合发展,实现科技与产业双向赋能、高效转化。

当前,我市正处于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关键阶段,积极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下好产业创新“先手棋”,着力打造全国领先的绿色低碳创新中心、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枢纽、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当数字化浪潮席卷制造业腹地,我市以科技创新为矛、以产业升级为盾,在“两创融合”的前沿阵地,开启了一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交融的破局之旅。

筑牢“数智底座”

在“智改数转”浪潮中锻造硬实力

制造业的筋骨要强健,数字化转型是必经之路。今年4月份,我市承办省级“智改数转网联”推进会,出台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以更高格局、更大力度为产业升级铺就数字轨道。

那个曾经被视作不可能的数字——一根头发丝十五分之一的精度在江苏汉印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成为现实。在这里,精密喷印设备以每分钟7.5片的速度高效运转——不到十秒,细如发丝十五分之一的电路图案已然精准“落笔”。几秒间的高效凝结着汉印机电创始人文成十余载的坚韧光阴,这是以汗水与信念刻下的“芯”路坐标。汉印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深度协作,合力实现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SiC)外延设备的国产化及芯片外延工艺产业化,自主研发的6英寸、8英寸SiC外延CVD设备成功面世。如今,汉印自动化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突破多项国家及省级“卡脖子”工艺,稳坐全国印制电子装备细分市场头把交椅。

盐城智能工厂的培育路径,展示出一种精准递进式跃升。依托“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的清晰阶梯,分级分类构建培育库,推动136家企业成功跻身先进级智能工厂行列。更具战略眼光的是,我市正精心指导佛吉亚、悦达棉纺等四家领军企业向全球制造业巅峰——“灯塔工厂”发起冲击,彰显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雄心。

数字化转型的生命力,既要体现在龙头企业的“高精尖”里,更要渗透到中小企业的“毛细血管”中。我市敏锐关注中小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痛点,推出轻量化、低成本的“小快轻准”综合解决方案。今年以来,1113家企业完成轻量化改造,283家实现软硬件一体化升级。当数字化基因注入产业血脉,盐城制造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敏捷与韧性。

数字底座,算力为基。我市正加速构建强大的算力支撑体系:海洋算力中心建设如火如荼,积极引入斯锐德、瑞云科技等企业入驻绿色数据中心;支持超算中心筹建国家级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与此同时,积极优化算力传输网络,中国移动400G省际骨干传送网新技术试验网投入运行,大数据集团等入选省可信数据空间项目库。一个高速泛在、绿色智能的“算网一体”新生态,正成为我市产业升级的坚实基座。

培育“冠军梯队”

在专精特新沃土上构建新生态

星基智能是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一,在线缆智能装备领域崭露头角。公司研发的智能化生产装备广泛应用于汽车电缆、建筑电缆、通信与数据电缆、工业电缆等领域,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还远销海外,为盐城智能制造产业赢得了声誉。其发展之路,正是我市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生动写照。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浪潮中,我市以“概念验证首发地、成果转化首选地、示范应用首推地”为战略目标,提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成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破局者”,将科技“最强大脑”与产业“最强躯体”融合为有机生命体。深化拓展与大院大所合作,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以系统性思维,实施专精特新企业三年培育计划,分层分类建立培育库,构建“创小升省专、省专创小巨人、小巨人转上市”的梯度培育体系。我市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关键,培育产业创新“主力军”,独创的“巡诊评价”机制,为精准培育提供科学导航。聚焦“专、精、特、新”四大维度,组织专家深入企业“把脉问诊”,开出一企一策的“成长良方”。

厚植“创新雨林”

在动能转换中切入发展新赛道

悦达棉纺的智能车间里,传统纺织机与现代自动化设备和谐共鸣。这个将棉纱精度控制在微米级的老企业,用“科技+传统”的融合实践证明:产业升级不是对历史的割裂,而是对根基的重塑。公司引入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管理系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动能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4%,超全省平均1.4个百分点。504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评价,高企总数2842家,连续两年新增数和总量稳居全省第六。这些数字,是盐城创新引擎强劲有力的最佳注脚。

更令人振奋的是,我市在创新型企业培育上实现历史性跨越。富乐华半导体、画你爱萌两家企业成功登榜“中国独角兽”,实现零的突破;耀宁新能源等7家获评省潜在独角兽,中贵重工等55家获评省瞪羚企业;骏茂新材料、斯瑞达材料入选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从“独角兽”破茧到“瞪羚”奔跃,再到上市后备军集结,我市创新雨林呈现出物种丰富、活力迸发的热带雨林式繁盛景象。

市工信局与市科技局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书写了精彩的盐城答卷。从智能工厂的机器轰鸣到算力中心的数据流淌,从专精特新的“单项冠军”到高新技术企业的“集团军”,盐城正以科创与产创的深度融合,在江苏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领跑。这场“双链深融”证明:当科技创新的“智力密度”遇上产业创新的“制造厚度”,就能碰撞出高质量发展的“盐城高度”。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