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同频 “未来”已来
2025-08-06 09:24:00
来源:连云港日报
【字号:  】【打印

□周莹刘茜文朱迅孙艳晶连科

7月27日上午,全国首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未来”号跨江赴海抵达母港连云港。

江苏两大地区——沿江地区和沿海地区,实现共创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跨区域“握手”。

经过48小时航行,“未来”号从无锡江阴港船舶制造基地澄西船厂出发,穿越了江苏综合实力最强的沿江地区,进入江苏未来潜力最大的沿海地区,并在母港连云港开展近海试验。未来,其将和1500吨中尺度试验船“创智号”等试验船共同组建从连云港出发的高能级海上“移动实验室”集群,努力构建国际一流的绿色智能海洋装备创新研发、试验验证与示范能力基地。

沿海潜力地区,吹来了长江温暖的江风。

自此,江海同频,“新”意共荣。

厚重的期待

400公里“求船路”走了5年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思考和谋划的重大课题。总书记十分关心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沿海3市都作出过亲切嘱托和重要指示。

江苏凭海跨江、拥湖枕河,沿海地区平原面积广阔、岸线类型多样、绿电资源丰富、江海联动优势明显。

在政策支持下,“十四五”以来,江苏省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沿海地区聚焦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实施交通、水利等领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从产出侧看,2024年,连云港4663.13亿元、盐城7779.18亿元,南通更是突破万亿元。沿海3市GDP总和占江苏全省的19.1%。预计今年有望突破20%。

可以说,加快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是事关全省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沿海发展优势在海洋、潜力在海洋、希望在海洋。关键是聚焦海洋科技、海洋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2021年4月1日至2日,时任省政协主席黄莉新率调研组赴连云港,就“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专题调研。在这次调研中,调研组成员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颜开介绍了中国船舶702所计划建设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专用试验平台的设想。

这个消息让连云港科技部门找到了为地方引进海洋重大科技平台的契机。

很快,市科技部门就主动对接中国船舶702所,希望连云港有机会参与到这个重大科技平台建设中。经过双方多次协商沟通,最终确定了在连云港建设深海实验室连云港中心的共识。

连云港地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起点,是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然而长期以来,连云港海洋产业缺乏高层级的深远海试验平台,可以直接为海洋产业向新兴领域迈进、特色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重化工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撑。在完成对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地调研后,调研组向省委省政府上报了《关于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其中提出希望省政府支持以连云港为建设主体,参与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实验场区等设想,着力打造进行海上试验、测试、勘探、评估为一体的开放、共享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在这个报告支撑下,2021年9月,我市与中国船舶第七二研究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自此拉开了连云港与其共建“未来”号的序幕。

2021年年底,国务院批复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了江苏沿海新使命要走好创新、开放、绿色高质量之路

连云港与中国船舶第七二研究所合作恰逢其时。

两个地区的“握手”

握出跨区域合作新模式

“未来”号寄托着一个梦想。

“未来”号的建造研发地无锡,是扬子江城市群所在地,该城市群经济规模达6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2万元,聚集超3.9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38%;“未来”号母港所在的连云港,则是江苏沿海所在地,该区域是江苏面积最广的潜在增长极、是长三角区域发展带,更是有条件打造的东西双向开放新支点。

“未来”号建成前,两个“地区”科技创新合作并不少,但大多数是单线联系为主,缺乏可以统筹多方资源的重大科技平台。

江苏因地制宜发展海洋经济需要统筹临海近海资源利用和深海远洋开发,提高科创资源集聚度。“未来”号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科技快速发展,然而仍存在船海装备自主配套率低、核心技术亟待突破、实海验证中试平台尚存短板等瓶颈制约。

为了构建“陆-地-湖-海”试验体系,服务江苏“海洋强省”战略,2019年,中国船舶第七二研究所的吴有生院士提出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专用试验平台概念。并在国家、省以及无锡、连云港两地支持下于2023年10月18日开工建造,并于2025年7月23日正式交付使用。

“未来”号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是一座“移动的海上实验室”。总长110.8米,满载排水量7000吨,最大航速超15节,定员80人,续航力大于10000海里,自持力超60天,具备无限航区航行能力。

“这艘船就像一个‘六边形战士’。”叶聪介绍,“‘未来’号既是新型绿色智能技术的试验船,又是深海装备应用、调试、测试的支持船,还是科学家开展深海海洋调查的‘海上移动实验室’。”

根据相关计划,“未来”号抵达连云港之后,将在连云港继续开展船舶相关设备验证工作,并将在连云港附近海域开展装备布放回收等试验任务。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赵同宾介绍,“未来”号将成为我国“陆—池—湖—海—船”试验研究体系中的核心装备,有力填补我国船舶与海洋装备实海验证中试平台的空白,对解决国产装备实船海上测试与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这艘船并不局限于“船上实验室”的单一功能,它将被赋予更多元的价值。

“未来”号除了是一座“实验室”,更重要的是其进一步整合扬子江城市群研发、制造资源和连云港等海洋地区资源禀赋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集合体。中国船舶第七二研究所所长、太湖实验室执行主任叶聪介绍,“未来”号将充分发挥无锡等地研发、制造优势,以及连云港、南通、盐城等涉海城市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寄托合作新期待

实现江强海兴“新”未来

“‘未来’号,开创了南北共建新模式!”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主任张海华感叹地说。

作为“未来”号项目见证者,他认为“未来”号不仅承担着深海基础研究人员探寻深海科技奥秘的梦想,也着实给连云港带来了深海科技产学研转化的机遇。

作为一座试验平台,“未来”号在研发的过程中,对二十多家船舶行业相关科研院所、设备厂商、船级社、高校、船东等开展测试需求调研,形成了四大类20个项目165个测试单元,可以说这艘船集合了国内船舶制造领域最先进技术测试需求。

更加令人称赞的是,该船具有“模块化加/换装”技术。其从设计初期就按“乐高逻辑”设计,全身留满了标准化的“积木接口”,让“未来”号拥有“即插即用”的魔力,无论是新型发电机组、深海绞车、雷达,还是未来可能出现的神秘黑科技,“未来”号都能通过其精准可控的工艺流程,相对快速、安全地在海上或码头完成更换和集成测试。“甲板作业面积达1500平米”张海华形象地说,简单说,我们可以把一套全新的船舶动力系统安装在“未来”号上,测试其各项功能。

作为一座“试验平台”,“未来”号建成并停泊在连云港母港,将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种要素在连云港更大范围内涌动与汇集,在大幅提升连云港在中国船舶科创领域能级的同时,集聚优质资源形成重要增长轴带,辐射和带动更多的企业、创新资源和人才在这里高质量发展。

时空和心理距离接近了,新的发展机遇将如活水源源不绝。

7月,连云港与中国船舶第七二研究所共建的“创智号”试验船宣布其顺利完成首次全自主航行海试。投入运行以来,“创智”号海试航行时间接近600小时,航程近4000海里,开展超500多项试验。其研发测试的风力助推转子正在港城各县区寻找产业化合作伙伴,为港城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国产化技术支撑。

“未来”号搭载自主研发的MarineNet系统,可以像一位24小时盯梢的侦察兵一样,实时监测船的状态和大海,把数据打包传给船上的"大脑中枢"。并能当"航海军师",自动算最优航线躲风浪,像导航APP避堵车一样。这将为中国船舶的无人驾驶提供强大数据支撑。根据测算,“未来”号后期预计将形成年产值超10亿元的经济生态。

在江苏推进“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新时代,“未来”号的建设以及后期的产学研合作将为无锡、连云港南北共建开创崭新模式,即改变传统输血式帮扶,而是通过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融合,立足沿海沿江城市的自然地理位势和创新优势,以新质生产力跨区域分工,实现江强海兴的生动图景。

随着“未来”号在连云港开展试验的加密,连云港岸基基地建设目标完成,国内一流的海洋测试数据将在这里集结,深蓝时代的连云港看到了更远的前景。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