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亭湖构建链主企业+平台+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模式
2025-07-14 08:00: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梅剑飞 张文婧

通讯员 周强 冯雯浩

7月1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盐城分中心开发的全球供需对接平台——“盐科宝”正式上线运营。该平台建有科创集市、科技金融、政策资讯等功能模块,旨在汇聚企业真实需求与科技成果,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双向快车道,实现技术需求与成果“线上精准匹配、线下高效对接”。

“以前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遇到难题,要通过园区对接科研机构,非常不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博士后米金星,2022年来到位于亭湖的清华大学盐城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工作,致力于化学反应工程、工业催化剂设计等方面研究,他表示,“有了‘盐科宝’平台,企业与科研机构可实现365天线上精准对接。”

开发“盐科宝”平台的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盐城分中心坐落于盐城环保科技城,是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设立的国家级区域技术转移平台,今年1月开园。“分中心致力于提供技术转移、科技金融、产业孵化全链条服务,打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间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深度对接东部中心科技成果库及国际技术转移渠道。”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品牌创新运营部总监周侃介绍,目前已覆盖60余个国家、394个国际渠道。

聚焦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4+2+1”产业重大需求和技术难题,围绕促进研究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亭湖区创新发展路径:通过强化制度、资金和人才保障,推动企业从技术需求侧出发,成为科研项目的“出题人”和“阅卷方”。

“依托合作的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以及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盐城分中心等平台的牵线搭桥作用,现已建立链主企业+平台+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机制,领跑新质生产力赛道。”亭湖区发改委工作人员说。

不久前,盐城市首期科技成果转化员培训班“花落”亭湖,吸引200余名科技成果转化员参加。亭湖区通过培育更多技术转移领域“行家里手”,让桥梁纽带作用更足,为创新沃土结出更多产业硕果提供硬核支撑。放眼亭湖,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源源不断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日前,记者到访长虹智能设计院时,科技成果转化员武红霞正与团队热烈讨论研发项目的产业化方案。她介绍:“得益于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同研发的Dip-Free360翻浸输送技术,长虹公司最近在意大利签下一笔5亿元人民币订单。”

Dip-Free360翻浸输送技术,是汽车制造涂装工艺中的核心环节,该技术成功突破国外企业技术垄断,让原本只能实现45度旋转的涂装工艺实现360度无死角翻转,不仅不容易产生气泡,涂装效率也大大提高。目前已装备国内外知名车企的生产线,为企业带来年均数亿元新增销售额。

科研与市场直通机制,让实验室里的前沿技术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走进盐城环保科技城水与环境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一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吸引了记者目光。浑浊的工业废水在透明管道中翻涌,经过装置处理后,出水清澈见底。“这项针对化工废水开发的核心技术,已在中科生态公司实现量产,仅今年就落地3个工业污水处理项目,COD(化学需氧量)去除率达98.3%。”谈起这项前沿技术,实验室主管葛航颇为自豪,“以前我们的研究成果就像实验室里的‘展品’,现在真正变成了企业攻坚克难的‘利器’。”

如今,在亭湖区的科技创新实践中,正上演着“双向奔赴”的生动场景:一方面,立铠精密、长虹智能等链主企业带着产线实际需求走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实验室;另一方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科研团队怀揣成果转化目标深入生产车间。这种以现实产业问题为牵引的协同创新机制,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既让前沿技术找到用武之地,又为企业发展注入创新动能,实现产学研互利共赢。

渊深而鱼生之。良好的创新生态吸引越来越多志同道合者汇聚于此,亭湖区先后与国内60多所知名高校院所建立“一校一院一所一合作”战略联盟,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院士工作站及外国专家工作室4个、博士后工作站9个,吸引众多高层次人才及行业领军人物纷至沓来。

协同创新机制迸发澎湃活力,据统计,亭湖区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累计登记企业技术合同超百亿元,征集高校技术成果325个。辖区企业共发布85项技术攻关清单,16家研发机构与25家骨干企业联合攻关,已突破36项关键技术,助力科研发展。截至目前,该区为企业争取苏科贷2.13亿元用于科技创新。

一批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雁阵”加速集聚,成为亭湖竞速“新质赛道”的底气和硬实力。全区已有省级独角兽企业1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家,省级瞪羚企业19家。2024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63.6%。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