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创新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人才强磁场”效应愈发凸显
2025-07-14 09:09:00
来源:徐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 郑玉倩 实习生 洪婉琳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更是驱动城市创新发展的核心动能。今年以来,徐州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拓宽就业渠道,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政策,从安居保障、创业扶持到职业发展规划,构建起全链条服务体系。一系列举措下,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持续攀升,“人才强磁场”效应愈发凸显,不仅让更多高校毕业生选择徐州、扎根徐州,更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与创新势能。

推动就业岗位扩容提质

120个招聘展位整齐排列,240家优质企业携2500余个精选岗位在此“设摊纳贤”,4500余人次求职者穿梭其间……7月4日,为期2天的2025年徐州大龙湖人才夜市热闹开市,昔日市民休闲的湖畔空间,变身人才与岗位精准对接的“纳贤场”。现场岗位紧扣“343”创新产业集群,覆盖工程机械、医疗健康、数字经济、高端纺织等重点领域,达成就业意向1250余人次,让夏夜的大龙湖畔涌动着逐梦的热潮。

发展产业是吸引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的根基,拓展岗位则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围绕“343”创新产业集群,徐州持续发力,相关部门定期梳理发布高质量岗位,这些岗位不仅与产业需求专业匹配度高,更兼具优厚薪酬与广阔发展前景,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契合本地产业方向的就业选择,同时积极开拓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空间,“名校优才”品牌效应不断凸显,为优秀人才搭建起成长快车道。

一系列惠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高校毕业生社保补贴、失业补贴稳岗返还、苏岗贷稳岗贷等“真金白银”的支持,既为企业稳岗扩岗注入底气,也让求职者在薪资待遇、保障福利等方面更有获得感。

从产业发展筑根基,到岗位拓展搭平台,再到政策红利强支撑,徐州正以全方位的举措,让拓宽就业岗位转化为“引才留才”的实效,推动更多高校毕业生在本地扎根成长,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整洁的房间窗明几净,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温馨的氛围驱散了旅途疲惫,这是异地来徐求职青年踏入“徐青驿站”时的第一感受。作为青年融入徐州的温馨港湾,22家“徐青驿站”动态提供300余张床位,不仅解决了住宿难题,更通过城市融入指引、就业指导、创业咨询等全链条服务,打造出服务来徐就业创业青年的一站式平台,让初来乍到的年轻人瞬间触摸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在解决“落脚”问题之外,徐州还全力织密就业服务网络。为健全校园招聘、网络招聘、直播招聘“三位一体”体系,我市持续擦亮“名校名所行”“徐州人才周”等引才品牌,积极发挥市场化人力资源机构作用,在用人单位与驻徐高校毕业生间架起高效对接的桥梁,让择业就业之路更畅通。

对于有创业梦想的毕业生,徐州同样送上“助推力”。《全面鼓励全力支持全民创业工作实施意见》落地生根,以优质的创业培训、贴心的扶持服务,激励更多青年大胆追梦,以创业带动就业,让“创响彭城”的品牌愈发响亮。

从安居的温暖港湾,到就业的精准对接,再到创业的全周期支持,徐州正以全方位的服务,让每一位来徐的追梦者都能感受到尊重与支持,在这片土地上安心扎根、逐梦成长。

人才政策集聚效应持续放大

日前,在徐州乐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见习的王苏顺利领到了9000余元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这笔补贴不仅缓解了他见习期间的生活压力,更让他在实践中提升了就业技能,坚定了留在徐发展的信心。

这样的政策红利,源于徐州对青年人才的诚意——“彭城英才计划20条”持续发力,对留徐工作的在徐高校毕业生,给予每月最高3000元生活补贴,以及每月300元专项补贴,政策力度在区域内保持领先。2024年,仅市本级及三个主城区,就为驻徐高校毕业生发放招引补贴千余人次,总额超2000万元。实实在在的支持,让更多毕业生选择扎根徐州。

今年以来,徐州进一步升级服务,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青年知晓政策红利。简化补贴兑现流程,让“纸上政策”快速转化为“袋里实惠”,切实提升人才的政策获得感。更重要的是,聚焦青年人才在“实习期、择业期、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的不同需求,动态优化支持政策,逐步构建起全周期赋能体系。

从见习补贴到长期发展支持,徐州用精准化、全链条的保障,为大学生在徐成长成才注入最强动力。

为高质量好发展注入人才动能

■记者手记

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关键靠“人”。人才始终是支撑力量、是智慧源泉,必须牢牢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答好“引才”“育才”“用才”三道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徐州科教资源得天独厚,12所驻徐高校、近27万在校大学生,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把驻徐高校当作“最佳合伙人”,将高校毕业生留徐就业创业列为校地融合发展的优先事项,彰显出徐州对人才的重视。

要让高校毕业生留徐,需多管齐下。政策上,“彭城英才计划20条”持续发力,给予生活补贴、购房券等“真金白银”的支持,还应进一步优化升级,满足毕业生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服务上,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如“徐青驿站”解决住宿难题,搭建就业服务网络,提供创业培训与扶持;产业发展上,围绕“343”创新产业集群,拓展高质量就业岗位,提升岗位与毕业生专业的匹配度,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此外,还应加强校地合作。高校依据产业需求调整学科设置、开展科研项目,让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政府与企业搭建平台,促进高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徐州要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政策、最好的服务,让驻徐高校毕业生留得下、发展好,让人才“活水”润泽徐州高质量发展的“沃土”,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共同成长。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