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广发“英雄帖”打造区域人才高地
2025-11-09 07:22: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张涛 岳旭

11月8日,2025淮海人才发展大会在徐州启幕。8位两院院士、70位高校院所领导、300余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青年学子、企业家代表与徐州籍英才齐聚彭城,开启一场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从政策兑现到平台揭牌,从故事分享到战略签约,每一个环节都传递出徐州“尊才、爱才、用才、成就才”的坚定决心与城市温度。“区域中心城市是徐州发展的最大优势,这里有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攀高逐新的蓬勃态势、日益完备的城市功能,选择徐州,定能助力各类人才抢抓时代风口、谱写事业新篇。”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向海内外优秀人才发出真诚邀请。

作为全国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近年来致力于推动产业、城市、生态和社会“四大转型”,正朝着“万亿城市”扎实迈进。这其中,人是关键要素。面对省委赋予的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的使命,徐州持续打造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与人才成长之间的通道。作为徐州籍高校领导,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沈兴全透露的一组数据颇具说服力:150余名太原理工校友扎根徐工集团,其中七成以上成长为研发骨干;近两年,60余名毕业生选择来徐就业创业。数字背后,是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是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

会上,由徐州市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共建的徐州人才商学院正式成立,徐州医科大学“细胞和基因技术”研究院、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深地技术”研究院两家单位,被授牌江苏省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从校地合作到平台建设,从人才培养到产业布局,徐州不断完善这套覆盖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的精细化服务体系。最新发布的《关于加快数字文化产业人才集聚的八条举措》,从项目资助、创业担保到人才安居,涵盖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全类型。

这两年,徐州系统构建起“彭城英才计划20条”政策体系,累计兑现各类政策资金达10亿元。在大会现场,这份诚意得到生动体现:4个“双创团队”和2名“双创人才”代表分别获得300万元和100万元资助。为营造“暖心贴心”的发展环境,徐州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人才集团,设立规模3.7亿元的彭城英才产业基金;线上启用“徐州人才码”,线下建成“徐州人才会客厅”,构建起“一线接听、一网通办、一窗办理、一码畅享”的“四个一”人才服务体系。

这些举措效果如何?会上拿到100万元奖励的“双创人才”代表、中沛江苏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贡亮给出了回答:“智能制造企业前期资金缺口不小,不过从引才到落地,企业都拿到了系列补贴和培养计划,让我们深耕发展的底气更足。”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强人才协作,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区域协调发展”。会上,徐州携手周边9市组织部门代表,共同签署《区域人才协同发展合作协议》,聚焦人才规划协同、政策联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等七大领域,推动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人才工作一体化发展。这一战略举措,标志着区域人才发展进入协同作战的新阶段。

区域人才高地的建设,不仅需要政策与平台的支撑,更需要强大的资本赋能。大会上发布的30亿元徐州新兴产业专项母基金,正是破解这一瓶颈的关键落子,标志着徐州在打造区域人才高地上,正从依靠单一政策引才,向“政策+资本+产业”多维驱动的模式跃升。

大会精彩远不止于启动仪式。徐州打造了由1场主题活动、11场专题活动和11场县区活动构成的“1+11+11”人才活动矩阵。作为大会子活动,“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招聘现场,57名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博士与徐州20家重点企事业单位精准对接。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招聘展位上,不到半小时就接到了五六名博士求职者的简历。今年毕业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博士生周佳锋专程从外地赶来应聘,正是因为看中这里的产业机遇。“我的专业是土木工程,在徐州应用前景广阔。在江苏读本科时,许多徐州同学的热情让我对这座城市充满好感。”

到“十四五”末,徐州市人才资源总量预计达196万人,高层次人才16.8万人,高技能人才38.7万人。“十四五”期间,近25万名大学毕业生选择徐州,在徐高校毕业生留徐率提升至26.7%。数字背后,是政策的力量、平台的支撑、生态的滋养,更是一座城市与一代人共同成长、互相成就的生动写照。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