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振翅领飞,美丽乡村日日新
2025-08-03 07:57:00
来源:徐州日报
【字号:  】【打印

草莓大棚里,果农的笑声点亮清晨的薄雾;手工作坊中,非遗技艺在指尖焕发新生;议事长廊下,村民围坐共商村里的“新鲜事”……盛夏的徐州乡村,处处涌动着产业兴旺、民生向好的活力。这生机勃勃的图景背后,是一群“领航者”的身影——作为五级人大代表的村(涉农社区)党组织书记们,正以“头雁”之姿投身“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行动,用实干担当奏响乡村振兴的铿锵乐章。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干。今年初,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在徐五级人大代表中的村党组织书记开展“当好基层‘头雁’代表 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行动,以“头雁”领航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在产业培育、群众增收、乡村治理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发展特色产业铺就富民之路

“以前村里就靠几亩薄田,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好了,鹅苗孵化基地建起来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铜山区大新庄村村民李桂兰笑着说。市人大代表、村党总支书记赵松玲深知“产业是基础”,她充分发挥“头雁”桥梁纽带作用,以“支部+产业”模式为抓手,开展党员共育、创业辅导、技术培训等系列活动,不断深化大新庄村与江苏照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建合作,年孵化鹅苗可达300万只,村分红利15万元,带动本村和周边上下游产业群众就业500余户,形成“支部搭台、企业投资、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徐州“头雁”代表们立足资源禀赋,念好“特色经”。

市人大代表、丰县范楼镇齐阁村党总支书记曹修春积极推动全村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在本村及周边形成近万亩以牛蒡为主的特种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动现有牛蒡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县人大代表、丰县师寨镇汪屯村党支部书记汪恒迪探索“菌光互补”新模式——利用光伏板下空间发展木耳、羊肚菌等种植,建成占地1560亩的产业园。这一模式实现了土地高效利用,直接带动村内40户61名闲置劳动力就业,人均年增收约2.2万元……全县232名“头雁”人大代表,立足本村实际,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推动实施涵盖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多个领域的乡村产业项目,为丰县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市人大代表、邳州市岔河镇副镇长、桥北村党支部书记董伟,通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使650亩蔬菜种植基地成了富民增收、提供就业岗位的聚宝盆,生产预包装蔬菜,实现每户棚均增收9万元;市人大代表、邳州市港上镇十房村党支部书记杜学富积极探索“新媒体+电商+直播”销售路径,注册“十房三牛”商标,整合轻钢龙骨、五金耗材等装饰材料及羊肚菌、红富士苹果等农产品,通过电商直播平台销售,直播带动分拣、打包、物流等环节,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2024年助农直播累计销售农产品超百吨,利润率达20%,村集体增收30万元……邳州市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民俗传统等,通过“头雁”代表走访调研、村民议事会讨论等,共发展特色产业112个。

徐州经开区徐庄镇人大代表、黄集村党支部书记贺广兵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本地土壤、气候的“苏翠1号”梨作为核心产业。该品种口感香甜、果核极小,市场价格稳定在每公斤20元左右,兼具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通过流转河湾片区200余亩土地,规模化种植“苏翠1号”,打造黄集村特色农业名片。2025年每亩亩产3000斤,亩纯收益6000元。如今,“苏翠1号”梨产业成为富民强村的“金钥匙”,已带动10余户村民加入种植队伍,人均月增收1500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5万元。

从特色种植到农文旅融合,从传统手工艺到现代休闲农业,在基层“头雁”代表的带动下,徐州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促进群众增收绘就幸福图景

岐山村,贾汪区的一个普通村庄,如今已成为全国文明村和产业多元发展示范村。 这离不开全国人大代表、村党总支书记杨永20多年的辛勤耕耘。他带领乡亲们将红梨、葡萄变成市场宠儿,让传统月饼升级为区域品牌,把质朴陶土化作精美建盏。水果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价格比传统渠道高出30%;“低糖百果五仁”“苏氏酥皮”月饼已成为区域性知名品牌,年销售额达80万元,就业群众人均年收入增加1.5万元。“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是杨永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也用实干回应了群众的信任。

“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村民致富”,是“头雁”代表的使命担当。

“龙虾对水质要求较高,除水质要清洁外,水温还要保持在20℃—28℃左右……”睢宁县金城街道邱胡社区田家大院龙虾养殖塘边,县人大代表、社区党总支书记田浩然正对小龙虾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2016年,田浩然在村里流转了一片地,开始从事水稻—龙虾种养殖,头一年仅龙虾就卖了近30万元。他采用“无环沟稻虾轮作”模式,将水稻、黄桃种植和小龙虾、鹅、鸡养殖融合为立体式生态种养殖,带动十余户家庭农场加入,形成了1600亩的规模化种养区,吸纳本地就业人员100余人,实现年产值超900万元。

80后青年王传亚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返乡创办智能水产养殖农场。作为沛县杨屯镇人大代表、刘屯村党支部书记,他创新“合作社+农场+农户”模式,示范引领12户村民发展生态养殖,户均年增收8万元;为村集体争取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使3000亩农田实现“小田并大田”;辐射带动周边发展各类家庭农场100多个,粮食、水产养殖效益不断攀升,乡村生活越过越红火;县人大代表、暗楼村党支部书记郭宝生积极推动小微企业的发展,村里18家小微企业带动周边350余人就业,他还成立电商公司、盘活资产资源,使得该村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达46万元。

新沂市草桥镇纪集村“头雁”代表李慧以鲜食毛豆为主导产业,通过土地流转整合1500亩碎片化土地,推行“春提早+秋延后”错峰种植,并与美团合作直播带货,构建“种植—冷链物流—电商销售”全链条,带动户均增收6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80万元;新沂市人大代表、马陵山镇小周村党支部书记张翔宇以“协商议事+金融支持+市场导向”为核心发展鲜切花产业,形成“种植—采收—销售”一体化模式,实现了传统农业与特色鲜切花产业共存;双塘镇孟庄村在“头雁”代表的带领下成立徐塘花生专业合作社,用传统手艺制作纯正花生油、花生酱等农产品,注册“徐塘老油坊”商标,带动村集体增收15万元。

云龙区人大代表、孙店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桂德牵头成立闫河果蔬园,种植西瓜、葡萄、羊肚菌等十余种果蔬。今年以来,果蔬园已销售果蔬总量约50万斤,1—4月销售额约15万元,带动就业约100人;区人大代表、赵店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波牵头成立鲈鱼养殖基地,首批8000尾鲈鱼即将上市销售;大龙湖街道六堡社区在基层“头雁”代表、党支部书记任铁的带领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培育西瓜、韭苔和公鸡养殖三大特色产业,还将打造集特色种植、观光采摘、特色养殖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农旅综合示范基地,为休闲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一个个鲜活案例,印证着“头雁”领航下“腰包鼓起来”的民生温度。

盘活资源载体广拓振兴路径

“这里的租金比市区低三成,交通还更便利,科学改造让老厂房变废为宝!”在鼓楼区殷庄社区仓储园区工作的陈师傅由衷地感慨,他从失业人员变为仓库管理员,月收入增长至5000元。他所说的这个仓库占地4800平方米,曾是一座因城市发展而常年闲置的老旧厂房。2023年初,区人大代表、殷庄社区党委书记杜长记围绕“盘活资产、服务民生”目标为社区发展破局,牵头组建“资产盘活专班”,邀请专家实地规划,敲定“工业遗存+现代仓储”改造方案。去年5月,这个老旧厂房转型为高端仓储园区,吸引了30余家家具企业入驻,让400余名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杜长记还创新实施“金角银边”激活计划,按照“一地一策”原则开展精准招商,以“定制化服务”为着力点,全力为入驻企业纾困解难。通过协助餐饮项目完成油烟排放审批、为停车场地块协调手续并优化布局等举措,成功将边角地块改造为早餐店、临时停车场等商业设施。待所有改造地块全面投入运营后,预计可实现社区增收60万元。

泉山区人大代表、马楼村党总支书记陈公涛牵头成立“向阳农机合作社”,引进机械化农具,“唤醒”沉睡土地资源。截至目前,全村99%农户入股,入股土地2000余亩,占全村耕地面积95%以上,平均每亩增产80—100斤,630余户村民领到股息收益,人均1684.3元。“股田制”既保护了耕地,又确保了粮食产量,更增强了村民对于种地致富的希望。此外,村里还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已建成100亩蔬菜种植基地和200亩养殖基地,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2万元经济收入。

从产业田垄到农家院落,从车间厂房到直播间里的热闹叫卖,徐州“头雁”代表们正以踏石留印的实干、勇立潮头的担当,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随着“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生动图景渐次铺展,一幅产业扎根沃土、农民笑逐颜开、乡村新风拂面的画卷,正在彭城大地徐徐展开。

作者:郑玉倩 通讯员 张英驰  编辑:郭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