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水韵江苏·美好生活”采风团走进无锡锡山荡口古镇。伯渎河泛起涟漪,桨声吱呀,却不见昔日商业古镇惯见的叫卖喧嚣。义庄门前的木窗被推开,本地居民把自家桂花糕端出来分给游客;不远处的古戏台,锡剧票友正在彩排《珍珠塔》,台下游客席地而坐,手机闪光灯汇成一片星海。
“古镇早就不是‘景区’,而是我们共同的生活现场。”无锡荡口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杜文俊一句话,点破了这座江南水巷的转身逻辑:把文化做“活”,把人留下来。
从“收门票”到“过日子”
2018年以前,荡口和其他江南古镇一样,靠一张80元门票“闭门”迎客,结果却是店铺关门、居民外迁。2018年起,景区、街区、社区“三区合一”,门票取消,原住民陆续回流。如今,每天清晨六点,义庄前的青砖广场属于打太极的老人;上午十点,菜馆门口的长条木桌同时招待游客和街坊;夜幕降临,伯渎河两岸亮起灯带,民谣歌手在桥头唱起刚采集到的无锡童谣《摇橹吱呀》。
“游客不再是外人,而是临时的邻居。”在古镇经营茶摊的沈阿姨说,去年她把自家院子改成共享茶空间,“城里来的小姑娘跟我学包馄饨,回去前还认了干妈。”
文化IP“活化”,老故事变新场景
荡口的历史家底,被拆解成可互动、可带走的体验。明代翰林学士华察是“唐伯虎点秋香”里华太师的原型,古镇据此推出沉浸式“华府招亲”:游客换上家丁服,跟着“华太师”穿廊过院抢答诗词、抢绣球,最后在南市桥畔抛下同心锁。今年5月20日,“爱情小镇”项目揭牌,区民政局把婚姻登记处搬进翰林第,当天52对新人在百年香樟下宣读誓言,婚书由铜活字现场印制。
“文化不能躺在展柜里。”杜文俊介绍,荡口已连续举办三届音乐节,音乐人小河发起的“寻谣计划”把濒临失传的吴地童谣改编成民谣,每月最后一个周六在水上舞台展演;打铁花、水乡婚礼、锡剧巡游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则从“节庆限定”变为日常街景。
从“打卡地”到“教育场”
今年秋天,由古镇参与投资拍摄的纪录片《钱伟长》将正式上映。镜头跟随钱老从伯渎河畔的私塾走向世界科学殿堂,再折返故乡义庄,在“忠厚传家”匾额下回望“科学救国”初心。慈善博物馆与华氏义庄联动推出的“江南慈善三百年”特展也已对外开放,从清代赈灾账簿到2024年疫情期间居民的口罩捐赠记录,一条跨越时空的“善意长河”在古宅中静静流淌。
“我们希望荡口不只是一个拍照背景,而是一所没有围墙的课堂。”杜文俊透露,未来古镇将与周边学校合作开发研学课程,把活字印刷、锡剧、慈善文化做成可参与、可评估的教学模块。
远处,伯渎河上的灯带亮起,像一条金色的时间轴,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成一条可触摸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