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春杰 童凯
通讯员 沈瑜 张巍巍
近日,省生态环境厅公示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推荐候选及复核评估名单,兴化市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拟推荐名单。
秋风送爽,菊花正黄,又到品蟹赏菊的好时节。今秋,作为“品蟹赏菊”活动主场的兴化千垛景区,近千亩菊花沿河铺展,变身“菊海天堂”,“万湾碧水、菊花漫天”的壮美景观令人流连忘返。近年来,兴化坚持以生态为核心资源,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显著提升了水乡人民的幸福指数。
兴化以独特智慧成功回应了生态型地区发展的三大命题:如何激活沉睡的生态资源?如何让发展红利惠及广大群众?如何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答案藏在千垛菜花的金色波浪中——全球独有的垛田地貌成为世界级旅游IP,农业遗产变身“会呼吸的经济”;答案写在农民的灿烂笑脸上——通过“景区带村”等创新机制,2.3万农户捧上“生态饭碗”,实现“家门口致富”;答案刻在发展的底层逻辑里——15%的旅游收入反哺生态,66公里风景廊道严守开发边界,用“克制”换取永续发展。
活化生态资源,铸就金色名片
当秋风开始描画垛田的轮廓,水乡兴化的每一幕都晕染成令人心动的诗意画卷。千垛秋日“品蟹赏菊”的盛筵已开启,万亩菊田铺展成流动的五彩河床;秋日的李中水上森林景区,千亩池杉正悄然酝酿“变色”;沙沟古镇的寻常人家,锅中沸腾的鱼圆飘出鲜香,刚出锅的藕夹子香气四溢,弥漫整条街巷。
“这里不仅有美景,更有让人垂涎的美味!”兴化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徐俊介绍,兴化地处里下河腹地,1万多条河流纵横交错,水域面积占全市四分之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不仅孕育了优质大闸蟹,更造就了千垛花海、李中水上森林等特色景区,深厚的人文底蕴更赋予这座城市独特内涵。
“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每年清明前后,万亩油菜花在纵横交错的垛田上竞相绽放,宛如一幅金黄色的水乡画卷。这片由泥土与河水交织而成的独特地貌,堪称“两山”理念的鲜活范本,成为兴化一张愈发闪亮的金色名片。
2024年,千垛菜花景区单日最高游客量突破5.6万人次,景区连续15年成为长三角春季旅游的“顶流”。2009年至2024年,历年菜花季累计旅游综合收入近90亿元。兴化凭借“一朵菜花”实现生态经济化,世代相传的生态智慧日益凸显。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主席李文华认为,垛田蕴含深厚生态内涵,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其综合价值约为687亿元。
2014年,兴化垛田获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证,2022年入选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以此为契机,兴化正逐步构建全域旅游“多彩画”的新格局:春看菜花、夏赏荷塘、秋品蟹菊、冬观芦杉,实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创新联农机制,共享生态红利
罗中坤是地地道道的千垛镇东罗村人。今年是他回村的第五个年头。“家里开着超市,经营民宿,还给村里大食堂供应食材,一年能有约30万元收入。”忙着整理民宿的罗中坤笑着说,品蟹赏菊季又来了,他们已经做好周到准备,将全力以优质服务迎接八方来客。
一花引众芳。位于千垛镇西北部的陈杨村,与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东罗村形成“15分钟交通圈”。该村借鉴东罗经验,挖掘“六大碗”家宴文化,以垛田农民画打造精品路线,盘活闲置农房建设“木易空间”民宿集群。2023年,村旅游经营收入超200万元,农产品销售40万元;2024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助农增收效益显著。
同样受益的千垛镇东旺村现有民宿26家、农家乐27家,村民通过餐饮、住宿与农产品销售端稳“金饭碗”。
兴化还推出“千垛百味”农产品品牌,涵盖兴化大米、大闸蟹等九大国家地标产品,发展精品民宿,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体系,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多元消费场景。
通过“政府平台+社会资本+村集体”模式,兴化盘活乡村资源,组织农民发展农家乐、民宿,实现“家门口”就业;探索“农文旅融合+村庄经营”新型集体经济模式,让乡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
严守生态底线,永续绿色发展
家住安徽的刘春磊是一名资深摄影爱好者。“江苏兴化里下河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绝佳,吸引了黑脸琵鹭、东方白鹳、小天鹅等珍稀动物栖息,我每年都要来好几趟。”刘春磊向记者展示以往拍摄的鸟类照片,“感觉非常值!不少‘打鸟’摄影发烧友纷纷慕名前来拍摄。”
近年来,兴化实施退耕还湖、退渔还湿等工程,建设江苏兴化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和徐马湿地风景区,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面积1300多公顷,涵盖沼泽、库塘、水产养殖等多种生态类型,其修复工程入选江苏“十佳湿地生态修复案例”。冬季来临,随着水位下降和鱼塘休渔,公园内逐渐露出大片泥滩和浅水区,丰富的鱼类、底栖动物以及水生植被,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昔日破碎的滩涂湿地,如今已成为鸟类翩跹的乐园。
“南有沙家浜,北有徐马荒”。自2012年起,兴化市在徐马开展省水利风景区创建工作。通过保护性修复,徐马湿地生态环境大幅改善,鸟类数量达3万只左右,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花脸鸭1350只,占全球总数2.7%。“10年前难见野鸭,如今重现原生态风貌。”村民朱茂生感慨道。
生态保护红线不动摇、原生水系不中断、开发强度不逾界,兴化始终恪守三重底线。在徐马湿地,观鸟驿站和生态步道等设施仅占极小空间,却将“静观自然”的体验做到极致;千垛美路串联湿地、森林与村落,形成66公里的生态廊道。兴化以最小干预换取最佳体验,构建“生态保护—价值转化—利益共享”的闭环系统。
最美风景就是最实民生,最严保护就是最活资源。兴化,这座水润之城,正以垛田为砚、河网为墨,书写新时代“两山”理念创新实践,让共富之花在水乡大地精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