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史雅琪 张浩
11月7日清晨,阳光穿过宿迁鸟悦园繁茂的枝叶,在步道上投下斑驳光影。清脆的鸟鸣与市民晨练的笑语相互交织,这里不仅是城市的“绿肺”,还是宿城区河滨街道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缩影。
“鸟悦园就像老百姓的‘私人健身房’!”刚结束晨练的市民陈艳擦去额角的汗水,微笑着对记者说,“每天清晨,我都会来活动一小时,舒展身体,感觉比在家刷手机充实许多。”
鸟悦园的建设是河滨街道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更新的具体实践。近年来,河滨街道依托沿河自然禀赋,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拓展公共生态空间、改善小区人居环境、推动校园“绿色教育”等举措,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根基。
“在规划阶段,我们就明确公园既要彰显生态价值,也要满足民生需求。”河滨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保留原生植被、修建生态步道等方式,鸟悦园已从单一的生态空间升级为集休闲、健身、社交于一体的复合型公共场所,既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空间,也成为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名片”。
从鸟悦园向东行驶约十分钟,便抵达“华鸿·十里春风”小区。站在小区门口远眺,黄河公园的葱茏绿意与湛蓝天空相映成趣,小区内景观带错落有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推窗见绿,出门享静,已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华鸿·十里春风”小区业主施贺表示,他在这里居住三年多,对周边环境非常满意。“小区四季花木不断,人车分流设计保障安全与宁静,周边配套设施完善,生活十分便利。”
记者在小区内看到,景观水系与绿化植物相得益彰,垃圾分类设施整齐摆放,儿童游乐区不时传来欢笑声。“绿色发展不能停留在口号,而要落实到民生细节中。”河滨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说,该街道通过指导小区优化景观设计、完善配套设施,努力让“宜居”成为河滨最鲜明的特色。
如果说生态的“绿色”滋养生命,那么教育的“绿色”则浸润心灵。在宿迁木渎实验学校的操场上,学生们挥洒汗水奔跑踢球。该校推行的“绿色教育”,注重尊重个性、激发潜能,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建校之初,学校就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施,课堂也特别注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从教两年的政治老师朱颖告诉记者,该校推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言机会。“以前有些学生比较内向,现在都能主动表达想法,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我们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办学理念,积极营造‘品·泽’文化。”宿迁木渎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尹和文介绍,目前该校的“三学三问”课堂已初见成效,师资队伍不断壮大,足球、漫画、书法等特色课程也丰富多彩。“站在新起点,我们将着力打造‘高效课堂’,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尹和文的话语充满信心。家长苏爱文的两个孩子都就读于该校,谈起孩子的变化,苏爱文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老二上二年级,加入足球社团后变得更细心;老大上初一,加入漫画社团后从腼腆变得开朗自信。校园里处处能感受到教育的用心,这些变化让我非常欣慰。”孩子的成长是教育成效最生动的体现,家长的认可则是学校发展最坚实的支撑。
从鸟悦园的生态之美,到宜居小区的舒适体验,再到活力校园的成长蜕变,绿色发展理念如一条无形的纽带,串联起河滨街道的每一个角落,也串联起居民生活的每一份美好。
面向“十五五”,河滨街道党工委书记郭爱武表示,将持续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居民满意为标准,系统推进高品质居住区建设,优化学校、医院、商圈、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推动河道治理与路网提升工程,不断增强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真正把“沿河而兴”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因绿而美”的发展成果。
夕阳西下,鸟悦园的路灯渐次亮起,晚归的居民带着一天的疲惫在此放松身心;“华鸿·十里春风”小区的窗户透出温暖的灯光,勾勒出幸福的轮廓;宿迁木渎实验学校的校园里,仍有学生在图书馆静静地阅读。在河滨街道,绿色发展的故事还在继续,一幅更加美好的民生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