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宁周容璇
实习生黄倩
以“激光扫描+AI建模”,将工厂建模成本降50%;像“鹰眼”般识破矿山“偷煤”伎俩,还能识别生产瑕疵;巡检机器人深夜替人检修地铁,螺丝松动识别率超96%……近日,记者走访南京多家企业发现,AI技术正深度融入工业全链条。
11月27日至29日,2025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将于南京举办。这场“世界级”舞台,将成为南京AI企业展示实力,搭建全球智能制造“交汇场”,也是持续推动产业强市建设的重要窗口。
AI重建技术,拓宽“孪生”应用助建数字化工厂
“简单来说,就是将实体工厂映射到电脑端,形成数字工厂底座。在虚拟的数字工厂中可以进行调整与优化,方案成熟后再应用到实体工厂,极大降低试错成本,保障安全、环保、有效生产,同时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南京强思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强思数科”),CFO杨一曦介绍,公司自2010年成立以来主要面向流程工业,提供工程数字化类工业软件和数字化服务。
在流程工业领域,数字孪生工厂的深度应用始终被建模精度与成本如何平衡、建模技术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两大难题掣肘。“不少模型仅停留在表面展示,难以满足工厂的深度运维管理和改扩建需求,严重制约了数字化技术在流程行业应用的深度释放。”杨一曦说。
今年,强思数科重磅发布的“流程工业高精度三维智能建模”为流程工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比方说现在客户需要进行存量工厂设施的数字化,需要搭建三维模型,但建模环节本身存在成本高、周期长、建模效率低的问题。我们的AI智能重建技术采用激光扫描和人工智能生成三维模型的技术,逐步替代传统工程师的人工投入进行作业。”杨一曦介绍,目前的技术水平已经可以帮助企业降低50%的成本,大幅缩短交付时间、降低差错率。
记者了解到,该项技术的应用,建模精度误差严格控制在2毫米以内,满足工业级严苛标准,且交付质量在效率、精度、成本三大核心指标上实现质的飞跃。
目前,强思数科业务覆盖石油化工、冶金矿山、能源电力、基础设施等多个行业,在设计、建造、交付、运营的全生命周期均有对应的产品。“数字孪生平台作为智能工厂底座,能够实现资产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生产调度优化等功能,助力构建数字化工厂。”杨一曦告诉记者。
AI赋能视觉,变身“鹰眼”守护工业安全
在山西某矿山园区,有些司机进门前会在车里故意放很多水,出门岗时把水替换成煤堆,以此躲避称重“盘查”。小视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视科技”)通过AI赋能,让摄像头成为具有“穿透力”的“千里眼”,成功解决了“偷煤”问题。
“我们在门岗处安装有摄像头,通过AI视觉的体积算法计算矿车重量的遗留多少。一旦达到阈值,会联动车闸报警,从而必须把煤堆卸干净才能出闸,减少了‘跑冒滴漏’,挽回了不少损失。”小视科技项目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周吉祥说。
作为国内人工智能视觉领域的先行者,小视科技相继突破多项技术攻关,能够有效应对复杂光线条件、严重遮挡场景、高速运动模糊及微小目标识别等行业公认的技术难题,其中多项核心指标已达国际领先水准。
得益于AI技术的先进,小视科技产品应用在工业安全领域,如同装上一双“察言观色的眼睛”,实时理解人员行为和设备状态,以助力实现企业的安全零事故,相关案例已入选工信部等国家级典型案例荣誉。
“我们的产品架构核心是AI算法,理念是‘可见即可行’——只要肉眼能看到的场景,都可通过AI算法进行分析。”周吉祥介绍,公司核心产品“灵犀工业视觉大模型”,可以理解为一位AI老师傅,能“看”懂生产现场,更能“理解”和“判断”各种复杂情况。
例如,在工业制造领域,能够通过捕捉细微异常,识别微小瑕疵,判准并指挥类似机械臂等抓准,快速筛查,提升识别准确率及效率。
截至目前,小视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化产值已累计数亿元,为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工业视觉大模型的场景适配性,让AI更懂制造业的细微需求,并通过构建行业知识增强的多模态大模型,让AI不仅能识别图像,更能理解工艺、辅助决策,最终构建能够自主演进的智能制造系统。”周吉祥说,此外,小视科技还将积极参与标准建设,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AI+机器人,“三头六臂”应对高强度地铁检修
“这款M100巡检机器人别看个头小,在地铁日常检修方面可发挥了大作用。”
在位于雨花台区软件谷的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嘉和”)展厅,公司董秘张晋博指着一台“虎头虎脑”的黄色机器人介绍。
每晚,地铁列车运营结束后需进场检修,过去需依赖大量人员在凌晨时段高强度作业。“我们通过机器人替代这类危险的劳动,它能够精准拍照识别螺丝松动和异物附着,整体识别率超过96%,大大减轻工作人员工作量,还能进行分级处理。”张晋博介绍。
除了轨交领域的机器人研发,亿嘉和还推出商业清扫机器人、共享充电机器人、高压电带电作业机器人、变电站无人助手等,这些多样化的智能机器人产品和设备正在能源、交通、医疗和清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的老朋友,张晋博表示,亿嘉和将借助这“世界级”舞台,以机器人和智能化技术为核心,在南京产业政策支持下,接下来在康养领域推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以帮助老年人进行慢性病管理,同时携手合作伙伴加大海外拓展,如商业清洁能源产品的出海。
AI赋能,以“智”提“质”。目前,南京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已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等产业链各领域,集聚了出门问问、硅基智能等人工智能企业和南钢、南瑞、埃斯顿等人工智能应用企业,发布了应用于消费、医疗、交通、电力能源、工业制造等领域超90个大模型。
2025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依托这一重要窗口,南京的人工智能企业必将乘风而上,为推动产业强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