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
2025-10-13 09:14:00
来源:宿迁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马爽

不久前,2025宿迁绿色产业洽谈会开幕式暨“双招双引”投资环境说明会举行,正式发布234个绿色项目招商场景。其中,新能源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等四个绿色项目招商需求场景84个,合作需求场景64个,零碳园区、“绿电”、“绿岛”等绿色要素应用场景39个,新能源、高端纺织、绿色家居等领域绿色技术需求场景47个。这场以“高端・智能・绿色”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是宿迁经贸洽谈的年度重点活动,更是绿色转型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

作为宿迁第十五届绿洽会,本次大会恰逢“十五五”规划编制关键之年,形成“两个十五”交汇的独特发展坐标。江苏省绿色工业园区完成揭牌,数十个校地合作项目与产业项目现场签约……一系列务实成果,充分彰显了宿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与信心。

向绿而行:从“规模扩张”到“质效提升”的蝶变

“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宿迁的城市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产业转型的实践中。近年来,宿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化工、印染等领域低端、低效企业超200家,同时锚定新能源、绿色食品、新材料等赛道,构建起“615”现代化产业体系——6个主导产业集群、15条重点产业链,不仅实现了产业规模的“量增”,还完成了发展质量的“飞跃”。

在宿迁的绿色产业版图中,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崛起是发展成效最鲜明的注脚。2023年,全市新能源产业产值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首个迈入“千亿级俱乐部”的绿色产业;2024年,全市高端纺织产业紧随其后,实现产值1018.2亿元;今年,绿色食品、新材料产业加速向千亿级目标冲刺,产业集群效应持续凸显。

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更让这份“绿色答卷”充满厚度。作为“膜力之城”,宿迁已形成涵盖母料加工、基材生产、功能膜研发、高新产品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光学器材等光学材料系列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5%,江苏双星彩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光学膜生产规模更是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依托“华东光谷”建设,宿迁激光产业园集聚90多家激光光电产业链企业,构建起“电子材料元器件—激光成套装备加工—规模化应用”全产业链,嘉泰激光智能装备(宿迁)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产值保持年均40%以上增速,年开票销售收入超6亿元;洋河股份2024年营收近300亿元,全市白酒产业产值占全国白酒产业产值比重达5.8%。

如果说千亿级产业集群是绿色发展的“骨架”,那么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就是填充其间的“血肉”。在工业固废循环领域,泗阳县盛虹新材料产业园率先破局,建成全球首条再生纤维产业链,每天可将2500万个废旧塑料瓶转化为高品质聚酯纤维,产品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纺、航空等领域,为化纤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宿迁方案”。

针对中小微企业治污能力弱、成本高的痛点,宿迁创新推出“绿岛”项目集群治理模式。截至2024年,全市已建成16个涵盖工农商三大领域的“绿岛”项目。其中,由江苏绿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喷涂中心,已为泗阳县20余家家具企业提供集中喷涂服务,大幅减少企业产品交货周期,提升其市场竞争力。“通过智能设备喷涂,效率是人工的数倍,年喷涂量可达50万平方米。”公司总经理雷玉山介绍,喷涂中心二期建设正加速推进,投产后年喷涂量将突破100万平方米。

产业的绿色转型,最终要回归生态环境改善——这既是发展初心,也是最直观的成果。2024年,宿迁PM_2.5年均浓度降至38.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8%,优良天数比例提升至80.9%;5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优Ⅲ水体比例达96%,17条黑臭水体全部实现“长治久清”。如今,古黄河畔芦苇摇曳、水鸟翩跹,骆马湖边碧波荡漾、渔舟唱晚,这幅“城水相依、人水和谐”的画卷,正是宿迁绿色转型最生动的证明。

向新而进: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的升级

产业发展,平台为基。在本次绿洽会现场,常州大学(宿迁)人才科创飞地、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江苏院士专家创新中心揭牌。一系列高能级平台的落地,正是宿迁构建“创新生态”的缩影。近年来,宿迁通过搭建专业化载体、出台精准化政策、培育协同化生态,为绿色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实现了从“单点创新”到“系统突破”的跨越。

高能级载体为产业提供了“物理空间”,而宿迁量身定制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则为企业破解了发展中的资金瓶颈与技术难题,形成“筑巢”与“育凤”的良性互动。目前宿迁已布局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及6个南北共建园区,每个园区都聚焦1到2个主导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

在苏宿工业园区,总投资30亿元的氢醇超混电动汽车生产基地项目正加速推进,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10亿元,为交通物流行业绿色转型提供关键支撑;宿迁经开区则把晶硅光伏作为首位产业,依托天合光能、阿特斯等龙头企业,打造“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应用”完整光伏产业链。

如果说专业化载体是绿色产业的“成长土壤”,那么精准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就是“雨露阳光”。宿迁出台《加快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行动方案》,设立15支近百亿元政府投资基金,为产业发展提供资本支撑;实施传统产业焕新三年行动,对开展设备更新改造、“智改数转网联”、绿色化改造的企业,分别给予最高4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奖励。

在金融支持方面,宿迁将无还本续贷政策范围扩大至所有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截至今年四月底全市无还本续贷56.67亿元,同比增长23%;创新推出“绿票”交易机制,泗洪县完成全省首单社会资本培育的现代生态养殖资源经营权的转让,交易金额达1132万元,让“生态资源”变成“发展资本”。

数据是创新成效最有力的证明。2024年,宿迁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上榜江苏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29家,创历史新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1%,较2020年提升0.5个百分点,创新驱动的“引擎”越转越稳。

向才而生:从“政策引才”到“生态留才”的跨越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绿洽会“才聚宿迁・引领发展”环节,一组数据引发全场关注:宿迁人才发展指数在长三角41个城市中的排名,从2022年的第23位跃升至2025年的第18位,人才净流入率连续3年保持苏北第一。排名跃升的背后,是宿迁从“政策引才”向“生态留才”的深度转变,更是人才与城市共成长的生动写照。

在引才环节,宿迁构建“分层施策、精准滴灌”的扶持体系,为不同类型人才量身定制保障。出台宿迁人才新政“16条”覆盖创新创业全周期,对年薪超60万元的产业高端人才,按超出部分30%奖励企业,直接降低企业引才成本;实施“百博千硕集聚计划”,近三年新引进博士、硕士年均增长36%,2024年通过“校园宿迁日”等活动,现场签约博士项目4个。

针对技能人才,推出“金蓝领”计划,2024年开设“订单班”“冠名班”200个,定向输送技能人才6000人,同步建成6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有效填补绿色产业技能人才缺口。

资金保障是政策落地的关键。宿迁整合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重大科创平台最高补助1500万元。本次绿洽会上,更向10位人才代表发放超500万元英才计划资助,9个高层次创业团队现场签约落地,让政策红利直接转化为人才集聚动力。

引才只是第一步,让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更为重要。宿迁先后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江苏先进光源技术研究院等平台18个,打造省级以上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38个,推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宿迁分院等高能级载体落户,为人才提供研发转化的“物理空间”。

留住人才,不仅要留住事业,更要留住生活。宿迁从“留身”转向“留心”,用全方位生态优化打消人才顾虑。在生活保障上,推动建成“拎包入住”型人才公寓,配备空调、电视、洗衣机等家具家电,满足青年人才高品质居住需求;开发“人才e家”线上平台,线下布局“人才之家”阵地,构建“雏英投”等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人才生活补贴和“购房券”发放力度,为人才成长保驾护航。

公共资源配套则进一步打消人才后顾之忧。总投资20亿元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开工建设,3家三甲医院可提供优质医疗服务;高考本科达线率超75%,清华北大录取人数连续多年位居苏北第一,子女教育无需远行。

营商环境的优化,更让人才创业无负担。作为苏北唯一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宿迁实施“企业安静期”制度,每月20日前不安排非紧急检查;推行“综合查一次”改革,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我市政务服务“云综窗”已纳入省级试点,通过深化电子证照集成应用,当前1.5万个政务服务事项可实现电子证照实时调用,不仅推动政务服务从“立等可办”向“智审速办”升级,更大幅提升企业办事效率,切实为企业减少跑动次数、节省时间成本。

如今的宿迁,既有“企业安静期”“云综窗”等高效服务,也有骆马湖、洪泽湖的生态风光,更有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的良好环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宿迁人才资源总量已达91万人,近三年年均增长14%,“政策引才—平台用才—生态留才”的闭环逐步完善,让更多“千里马”在绿色发展赛道上驰骋。

站在“决胜‘十四五’布局‘十五五’”的关键节点,宿迁正以绿洽会为契机,锚定“省内作出更大贡献、全国奋力争先进位”的目标,持续激活绿色动能、强化创新支撑、汇聚人才智慧。这座运河畔的生态新城,正以“向绿而行”的坚定姿态,书写着“强富美高”新宿迁的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