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连续34个月居全市前列
2025-05-20 09:08:00
来源:南通日报
【字号:  】【打印

昨日,位于通州区金沙街道的江苏叙尔特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车间内,各种加工设备全速运转。公司董事长叶小兵介绍:“目前企业在手订单超4000万元,预计年底产值可达1.5亿元。”叙尔特项目是从苏南整体搬迁而来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今年4月刚刚投运。

工业增加值反映了工业生产活动中新创造的价值部分‌。通州聚焦电子元器件、智能装备、金属铸轧材料等8条重点产业链,不断向细分领域拓展延伸,强链补链延链,今年4月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以12.7%的增速领跑全市,较全市平均水平高出4.2个百分点。截至目前,通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已连续34个月位列全市前列,辖区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突破980家。‌

新兴产业“新苗成栋梁”‌

自春节以来,位于南通高新区的安费诺高速技术(南通)有限公司持续满负荷运转。公司总经理胡卫忠透露,公司去年应税销售额达到20亿元,而今年有望突破50亿元大关。这家企业隶属安波福集团,是安波福在通州投资兴建的第三家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数据处理、通信、工业控制等多个领域。随着AI的广泛应用,今年企业的销量也呈现爆发式增长。

近年来,通州始终紧扣重点产业链的发展需求,持续加大对产业规模大、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全力以赴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并前瞻性地布局未来产业赛道。在这一进程中,通州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企业,它们勇挑大梁,不断向新的高度迈进。山口精工历经十年潜心研发,成功实现了原料、研磨、装配全产业链的国产化,研发出世界领先的特微型轴承;圆周率公司研发的ATE 0.26mm Pitch测试载板技术,更是位列世界前三的顶尖水平;四方节能则是国内唯一获得CNAS认可的金属面聚氨酯夹芯板生产企业……截至2024年,通州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企业已经达到242家,工业战新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高达37.8%。

“未来通州还将继续依托8条重点产业链发展基础优势,重点布局未来空天、未来装备、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通信等五大未来产业方向,瞄准低空经济、新型装备、新型储能、新一代半导体、人工智能等五个细分领域,超前谋划储备一批前沿未来产业。”通州区发改委负责人介绍。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传统产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固基石,其改造升级对于整个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通州的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202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7.9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传统家纺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千亿大关,建筑业产值一枝独秀,蝉联全省冠军。

今年2月,江苏纺知云科技有限公司的“纺知云”平台正式上线DeepSeek大模型,并基于华为910B算力平台完成南通本地化部署和应用,成为我市首家将DeepSeek适配模型应用于家纺细分产业的企业。

南通象屿海洋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也在“智造”的道路上引领着船舶行业的新变革。去年,象屿海装投入3亿元启动车间技改,包括扩建厂房、增设涂装区及加固船台。“通过技改,我们的生产效率再上新台阶,每年的产值预计增加10亿元至15亿‌元。”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严勇信心满满。今年,象屿海装还计划将智慧物流扩展到全部物流生产工艺,提升管理水平,并通过5G工厂全覆盖进行人员定位系统的测试,以提供翔实数据。同时,与研究院所研发风帆转子设计,预计可使全船油耗节省6%至7%,碳排放减少5%以上。

政策创新“活水润良田”

4月25日,“潮起江海 产业‘沪通’”通州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协同发展恳谈会在上海成功举行,现场签约24个项目,总投资60.9亿元,为通州“招商百日攻坚行动”画上圆满句号。这场活动,是通州以机制创新破局、以政策活水润企的生动实践。

今年,通州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创新推出“1+4”片区招商机制——以高新区为主引擎,东、南、西、北四大片区协同招商。以平潮科技创新区建设为战略支点的西部片区一季度联合五接、刘桥,共签约18个项目,总投资34.27亿元,涵盖新能源、高端装备、科创研发等多个领域。川姜镇作为南部片区的“片区长”也联合先锋、二甲梳理家纺产业链短板,签约无人机物流、智能装备等补链项目12个。整个百日攻坚行动期间,通州累计签约项目135个,总投资额近230亿元,为通州实现“链式集聚、集群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提升招商引资“硬实力”的背后,通州更注重以政策创新为核心的“软环境”建设。今年,通州以“万事好通、周到有解”服务品牌为引领,在全市率先发布了《优化完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2025年版)》及《营商环境提优举措》,新增11条区级优化提升措施,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同时,通州还建立“线上+线下”的惠企服务平台,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确保企业能够及时享受到政策红利。

从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到政策精准滴灌,从机制创新到服务优化,通州正以科技创新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要素,以产业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黄艳鸣 任溢斌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