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奋力走好传统产业“焕新”之路
2025-05-05 07:08:00
来源:南通日报
【字号:  】【打印

近日,全省传统产业焕新工作推进会在海安召开,南通与其他城市一同分析形势、达成共识: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与变革的关键时期,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抓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以船舶、纺织、机械、化工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在南通工业体量的占比超过半壁江山,贡献了60%的产值和利润。“家底”庞大,如何突破桎梏、稳步转型?南通在会上分享经验:聚焦六大领域,开展五大行动,以焕新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为更高水平新型工业化赋能。今年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2.2、0.5个百分点,增幅列全省第三。

锚定高端化,借创新之力攀登

传统产业向高攀升,必须停止粗放式发展模式,舍弃低端落后产能,转型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承载地。

前不久,总投资约500亿元的中石油集团“一号战略工程”——蓝海新材料项目建设迎来喜人进展:码头工程操船模拟及水上交通安全评价报告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这一关键环节的突破为码头工程今年如期开工创造了有利条件。该项目计划生产高端聚烯烃等新材料产品,将推动长三角地区石化产业链整体升级。

项目引领,为传统产业攀高打下稳固基石。近三年来,南通累计实施省重大工业项目146个,完成投资1079.4亿元,其中近六成项目投资集中在化工等六大传统领域,点燃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在江苏纺知云科技有限公司,全面接入DeepSeek各个模型的“纺知云”AI平台运行自如,收获业内一片好评。相关负责人边演示边介绍:“平台已完成南通本地化的部署和应用,用户从首页进入,输入提示词,就能调用家纺大模型,自动生成更精准的描述,产出高质量的画稿和对应的3D场景。”

创新,为传统产业插上腾飞的羽翼。江苏东材攻克纳米级表面粗糙度控制技术,研发超薄型MLCC离型膜基膜,填补国内高端电子材料空白;船舶海工等机械加工行业成功突破浮式天然气生产装置、深水超大型自航自升式风电安装船、波浪补偿栈桥等关键装备,实现重点产品的产业化……目前,全市累计入选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5个,获得省级首台(套)认定146个。

以价值延伸为链,南通传统产业正向“制造+服务”转型。聚焦建材装备,江苏鹏飞集团从生产制造转型为总集成总承包,成功向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输出服务;深耕茧丝绸全产业链,鑫缘集团坚持质量提升与品牌塑造“双轮”驱动,荣登首批中国消费名品榜单……目前,我市累计培育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级35家,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3个、省级54个。

锚定智能化,以智慧驱动领航

眼下,常安纺织科技园内生产繁忙。成品布进入新世嘉纺织品公司打造的“高效织造智能化织造生产线”后,即可产出成品床单、被褥,生产效率提高近15倍;海盟纺织衬布车间利用ERP系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预计每年增加产值2000万元;合源纺织引进新型数码印花设备,较传统印花工艺实现了污水近零排放,一年节约用水约9万吨。

“园区以传统产业焕新为核心抓手,全力打造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样板。目前,在产纺织印染企业33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专精特新企业4家、省智能车间及企业技术(工程)中心各3家、星级上云企业15家。”海安市相关负责人介绍。

数字赋能,是驱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我市大力支持企业运用工业机器人、智慧物流等技术装备,构建可视化、移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管理服务体系;加速企业上云用云,着力破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和难点;积极探索“AI+制造”等新理念、新技术,加快部署智能决策、数字孪生等前沿应用;抢抓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契机,积极争取国家、省一揽子增量政策,去年开展设备更新供需对接活动20场,助力企业更新设备超4万台(套)。

随着生产模式的一次次革新,落后设备的一次次升级,南通传统产业正努力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据统计,全市已累计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1.63万个,创建省级以上示范企业550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9.6。今年,力争全年实施改转项目超千个,推动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提升至70。

锚定绿色化,凭生态优势突围

走进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奖证书和专利证书布满整面墙,来自其他城市的业内人员对企业展示的再生棉等绿色产品饶有兴趣,纷纷主动向这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取经”。

“我们系统实施织机系统优化升级改造、络筒机优化升级和定型机废气热回收改造等,总计节电约230万kW·h/年,节约压缩空气约2260万m3/年,蒸汽约940吨/年,产品成本显著下降,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位于海安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南通恒泽电镀有限公司,明亮宽敞的车间内机器高速运转,工人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园区建有金属表面处理中心和污水处理中心,能对企业实行废水集中治理、废气集中监控、废渣集中管控,提供高质量表面处理服务,让企业安心走好绿色发展之路。”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金属表面处理中心一期13.5万平方米的电镀车间已建成,年处理能力达1800万平方米。污水处理中心按照日处理5000吨电镀废水的规模设计建造,采用“废水分流,分类处理;净水回用,金属回收”的先进技术,为电镀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打造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体系,是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南通积极开展化工整治提升,主动压减2家沿江化工园区和276家化工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入园率超80%,位居全省第一;腾退企业123家,面积7075亩,沿江沿海430公里生态廊道全线贯通;全市137个乡镇工业集聚区改造提升,鼓励传统企业入园进区,协调解决能耗、环保等制约难题。

绿色转型,塑造竞争新优势。目前,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省级绿色工厂105家,其中传统行业企业占比超七成。

面对新一轮传统产业焕新工程部署,南通方向明确:以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焕新为主线,牢牢抓住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机遇,促进全市传统产业向“产品高端化、装备智能化、工艺现代化、效能绿色化、生产数字化”转型升级,为打造中国现代工业名城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本报记者 刘璐 严春花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