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效应催化区域假日经济
2025-05-03 08:13:00
来源:徐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 吴一凡

一列高铁,能给城市带来什么?

对于徐州来说,飞驰的高铁打开了居民的新生活空间。一方面,高铁大幅节省了人们的出行时间,让人们的脚步能够延伸至更远的目的地;另一方面,高铁提高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通达性,进一步促进城市间的资源交换和经济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清明小长假,徐州高铁站发送旅客24.1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9.98%;到达旅客23.84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8.63%。今年5月1日当天,徐州东站发送7.18万人次,到达7.23万人次。

高铁不仅解锁了“打开”徐州的新方式,释放出别样的活力,也让区域协调发展的“红利”变得触手可及。

这种双向流动的增强,印证了高铁网络带来的“时空压缩”。徐州东站客流量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11年的日均1.1万人次到2015年的日均1.96万人次,随着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2024年暑运单日8.74万人次,日均客流量实现跨越式跃升。从主干线到城际网,从朝发夕至到公交化运营,这种“同城”效应让“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愿景渐成现实。

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徐州的“1小时交通圈”优势尽显。目前,徐州至连云港、淮安的高铁1小时左右,至淮北40分钟左右,至宿迁半小时左右,至宿州、枣庄20分钟左右,就连上海、苏州的游客,来徐州乘高铁最快也不过两小时左右。

这种说走就走的便利,让徐州成了周边城市周末游的首选。如今的徐州,不再只是地图上那个“路过的中转站”,而是成为了许多人旅行清单上的热门“目的地”。

高铁不仅输送着客流,更带动了资金流、信息流的跨域奔涌。高铁每输送一名旅客,便能为目的地带来多种间接消费,而这种乘数效应在节假日表现得尤为显著。

数据显示,徐州市来访游客中过夜人数占比为40.11%,其中省内游客过夜人数占过夜总人数的62.62%,夜间文旅消费规模占比约为60.5%,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1.6%,便利的高铁让区域间的文旅资源加速联动。“上午在上海喝咖啡、下午来徐州吃把子肉、地锅鸡”的跨省“微度假”成为常态。

当游客不再受制于漫长路途,影视主题酒店、沉浸式夜游项目的消费潜力得以充分释放,徐州正从“老工业基地”向“网红旅游城市”蝶变,区域中心吸引力不断增强。

1公里、30公里、300公里……在徐州的生活半径慢慢变大,生活圈越画越大,高铁体系越来越发达,城市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这种高铁布局的经济学本质,是通过网络密度提升降低边际运输成本,使中小城市获得与大城市同等的市场触达能力。

由此可见,这条轨道改变的不仅是出行方式,更重塑着文旅产业的底层逻辑——当“快旅慢游”成为常态,当“流量经济”转向“留量经济”,高铁时代的地级市文旅发展,完全可以通过交通赋能、产业重构实现弯道超车。

作者:  编辑: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