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社部门再度携引才重任北上,走进清华、北大、国科大等北京地区重点高校
2025-10-26 08:24:00
来源:南京日报
【字号:  】【打印

十月的北京,秋意正浓。未名湖畔的博雅塔影、清华园内的金色银杏、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园里的匆匆步履,共同勾勒出这座学术之都的深秋图景。在这一片书香与秋色交织的浓郁氛围中,一份来自金陵的求贤热望如期而至。

10月24日至26日,南京人社部门再度携引才重任北上,走进清华、北大、国科大等北京地区重点高校,精准聚焦南京优势产业领域,续写这场跨越千里的智力奔赴。

这也是“魅力南京”北京地区校园招聘活动自2006年启航以来的第二十次深情履约。

企业声音:精准引才,共筑创新高地

10月24日下午,“魅力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专场招聘会现场,南京宝色股份公司展位前,人事副经理王文文正忙碌地整理着岗位需求表。“这次跟着市人社部门来,就是奔着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硕士、博士来的!”她说,公司后期迫切需要补充科技研发力量,而这所大学的学生在机械、金属材料领域的深厚积淀,正是他们特别想要的。

作为常年跟随南京各级人社部门赴外招聘的“行家”,王文文对这套引才模式赞誉有加,“政府牵头对接学校,省去了我们大量前期沟通成本,能让我们更专注地寻找对口人才。”她介绍,公司的招聘流程力求高效务实,“我们不搞复杂的笔试,更看重面试中的深度沟通,还特别欢迎学生去南京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未来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从西安交大、合工大,到此次聚焦国科大,王文文的招聘轨迹清晰地映射出企业人才战略的升级,“这次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为国科大的顶尖智力而来,为我们的研发团队注入更‘硬核’的创新动能。”

相隔不远的南京传奇生物展位,同样吸引着众多学子的目光。“肿瘤免疫高级科学家”“蛋白工程高级科学家”等岗位需求海报,反映出这家全球细胞治疗领军企业对顶尖科研人才的渴求。中国区域招聘负责人相美玲边筛选简历边介绍:“我们的南京研发中心已达500人规模,但对人才的渴求从未止步,去年仅在北京就招收了8名博士、4名硕士。”

“顶尖院校的学术氛围与实验室资源,对科研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相美玲说,除了扎实的专业背景,他们更看重候选人是否具备宝贵的创新思维,“能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研发岗位最核心的特质,我们希望能在这里找到更多‘能啃硬骨头’的科研先锋。”

10月25日下午,2025江苏“四对接”活动清华大学专场招聘会在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举行。现场,中建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展台前,不时有学生驻足询问。人力招聘负责人朱玉伟感慨:“建筑行业正加速向智慧建造、智能建造转型,从BIM技术到建筑机器人,再到数字孪生,都急需高层次人才注入智力。”

“清华的土木、建筑专业本就实力雄厚,再叠加人工智能、信息化等优势学科,能培养出我们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朱玉伟说,企业聚焦的智能化建筑领域,相当于为建筑搭建“血液血管”,既需要建筑领域的专业基础,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而清华恰好能提供这种跨学科的人才储备。

“这次来不仅是招贤,也是响应高层次人才引育号召,同时宣传企业品牌。”朱玉伟望向往来的学生,语气充满期待,“北京有太多像清华这样的优质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我们希望能在这里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推动建筑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10月24日,南京还在北京召开了在京重点高校合作座谈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10家在京“顶流”高校的招生就业部门负责人一同接过聘书,正式成为南京的“引才大使”,肩负起为南京识才、荐才、引才的重要使命。

学子心声:向往金陵,奔赴发展热土

招聘会不仅是企业与人才的对接平台,更是无数梦想起航的港湾。

“早就想回江苏发展,南京当然是我的首选!”来自江苏盐城的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博士研究生伍杰说,南京是江苏学子心中的“白月光”,身边不少朋友都在南京扎根,“此心安处是金陵。南京在未来网络、软件通信领域的发展有目共睹,和我的研究方向无线通信、感知定位高度契合,相信在南京的产业沃土和人才政策支持下,我一定能快速成长。”

“同学,这边可以了解一下南京企业的岗位!”10月25日上午,在2025江苏“四对接”活动北京大学专场招聘会上,来往学生手持简历穿梭其间。北京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田筱珂刚停下脚步,便被南京人社部门工作人员热情接待。

“我2021年去南京旅游时就被圈粉了。”田筱珂说,南京产业布局均衡,对年轻人包容度高,城市发展潜力肉眼可见,这对应届毕业生来说是难得的成长土壤,“身边的学长学姐都说,南京是一座‘留得住人’的城市,我特别期待能在这里扎根。”

同日举办的清华大学专场招聘会上,清华大学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常锋目光在中建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招聘需求上停留——这位安徽滁州学子,对南京的好感早已藏在日常里。

“从小就常跟家人来南京,除了北京和老家,这儿是我最熟悉的城市,有‘第二家乡’的亲切感。”常锋说,此前在南京小米公司的实习经历,更让他摸清了这座城市的“底气”,“龙头科技企业、国企扎堆,产业活力足,和我的研究方向也特别契合。”

“当时看到班级群里的消息,我一下子坐直了!”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博士研究生韦临烨笑着回忆,他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高中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前几天刷班级群时,一条2025“魅力南京”北京地区专题宣介会的通知让他眼前一亮。更让他惊喜的是,带队前来招聘的,正是他高中时的老师杨军。

10月24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宣介会现场,韦临烨带着精心准备的简历,一眼就在人群中找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杨军。没有过多寒暄,那份师生间特有的熟稔与默契立刻回归。看到自己的学生前来,杨军的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随即进入“大家长”兼“职业顾问”的角色。

“走,小韦,我带你看看哪些岗位最适合你!”杨军说着,便热情地领着韦临烨在各个招聘展位间穿梭。他不仅仔细地为韦临烨分析不同单位的优势与前景,还积极向用人单位推介自己的这位高徒。

几天的招聘行程里,几乎每场活动,都有在北京各高校求学的南师附中学生闻讯赶来。其中,来自北大、清华的学生格外多。杨军也乐于充当这个特殊的“联络人”,热情引荐不同年级、不同领域的校友相互认识,为大家介绍南京最新的产业发展动向和人才引进政策。

“宁聚”回声:人才扎根,印证城市魅力

人才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用得好。近年来,南京持续优化“宁聚”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人才强市25条”“重点产业人才7策”“三年行动计划”等,构建覆盖全链条的人才支持体系,以最大的诚意引才聚才。

而那些早年通过“魅力南京”招聘活动奔赴南京的学子,如今已成为这座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

“师妹你看,展台上这组南京老城南的照片,跟我本科时周末去逛的样子一模一样。”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后郭驭拉着同专业学妹,在2025“魅力南京”北京地区校园招聘会的展台前驻足。她指尖轻轻点过照片里的青石板路,眼神里满是怀念。周围求职者来来往往,展台工作人员递出的南京城市手册上,明城墙的照片在灯光下格外显眼。

“我本科在东南大学读书时,每到春天就约同学去卡子门放风筝,傍晚坐在明城墙边吃刚买的梅花糕,甜糯的馅儿裹着果仁,特别香。”郭驭笑着回忆,“后来去其他城市出差,虽然城市也美,但总少点熟悉的味道。有次在南京问路,一位阿姨不仅指了路,还特意告诉我附近哪家鸭血粉丝汤最地道,那种亲切感,让我觉得这里就是‘第二故乡’。”

说起去年的求职经历,郭驭语气里多了几分激动,“当时在学校公众号看到南京专场招聘会,我提前半小时就到了。看到南京水务集团的岗位需求,发现和我研究的水环境治理方向完全契合,赶紧拿出准备好的简历。聊的时候,HR详细介绍了集团的人才培养计划,还有可以参与的重点水务项目,加上可观的薪资,我心里就特别期待。拿到offer的那天,我第一时间给本科室友发消息,说终于能回南京了!”下个月就要赴任技术高级主管,郭驭帮学妹翻开水务集团的招聘简章,指着重点条款说:“南京现在对技术人才特别重视,政策福利也多,要是想找一个能发挥专业能力又能安稳生活的城市,真的可以多考虑南京。”

谈起去年“魅力南京”北京校园招聘会的场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生赵星源仍记忆犹新,“那天看到南钢的展位,我立刻就走过去了——毕竟是江苏的企业,心里先多了一份亲近。”

作为宿迁人,回江苏工作是赵星源和家人早就达成的共识。去年秋天,为了参加2024“魅力南京”北京地区校园招聘会,她提前查看了南钢的发展历程和财务体系,连最新的绿色制造项目都记在笔记本上。“HR姐姐特别热情,听我聊起对南钢财务数字化的看法,还主动加了微信,说后续有问题随时找她。”一周后的线上面试、两周后的录用通知,让赵星源惊喜于流程的高效。

等待入职的日子里,HR的关怀更让赵星源暖了心,“姐姐会提醒我改毕业论文的格式,还发南京美食攻略,说等我入职一起去吃鸭血粉丝汤。”

如今入职数月,赵星源已渐渐适应了职场节奏,“同事会耐心教我处理复杂账目,领导也会给我尝试新项目的机会,感觉自己在顺利成长。”

“南京始终致力于打造适宜青年发展的产业生态和城市环境,为有志来宁就业创业的青年英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正如南京市人社局局长孙爱军在宣介会上所说,热忱欢迎大家走进南京、融入南京,“我们愿与各位青年才俊携手共绘青春华章!”

作者:余梦娇  编辑:郭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