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文艺范”带火乡村游
2025-10-05 08:08:00
来源:南京日报
【字号:  】【打印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集体采写

国庆中秋假期,南京近郊乡村各种音乐会、艺术展接连上演,为游客带去全新的消费体验:在金色的稻田旁,动听的音符正在奏响;在古朴的戏台上,悠扬的戏曲轮番登场;在青石板铺就的村巷里,非遗民俗巡游队伍引来阵阵喝彩。

当国庆邂逅中秋,满满“文艺范儿”在南京广袤乡野涌动,为田园风光注入全新的文化活力,也照亮了乡村游的无限可能。

时尚律动,动感音乐奏响乡野

假期首日,第十四届咪豆音乐节在溧水天生桥景区音乐谷火热开唱,两天两夜,超6万名乐迷奔赴溧水,在青山绿水间纵情徜徉于澎湃音浪。

“这里的音乐节很特别,动感的音乐回荡在山谷中,有种天然音响的效果。”乐迷黄紫琴说,自己提前20天就预订了傅家边山凹村的民宿。从民宿到音乐节现场,会穿越连片的果园和稻田,行走中轻风拂面,果香稻香扑鼻。在她看来,这不仅是一场听觉盛宴,更是一次回归自然、疗愈心灵的惬意旅行。

音乐会唱响田野,文艺范儿瞬间拉满。10月4日,在高淳桠溪国际慢城吕家大草坪上,慢游Rock音乐节正在激情进行中,厨子和戏子乐队、毛血旺乐队等轮番上台,震撼的摇滚乐曲响彻慢城乡村。据悉,这个假期,在桠溪国际慢城不仅能欣赏激情四溢的摇滚歌曲,还能感受到艺术与山野的奇妙碰撞,一个个匠心独运的大地艺术装置以大自然为画板,在漫山遍野的花海中若隐若现,尽情展示着艺术的魅力。

记者采访发现,国庆中秋假期,演唱会、音乐节、艺术展等文艺元素成为乡村游的“新标配”。10月2日下午,江宁谷里街道云水涧亲子旅游度假区大草坪上,民谣歌手温柔开唱,动听的乐曲萦绕游客耳边。全家出动的南京市民李女士介绍,他们3天前就预订了景区的房车,晚上还有篝火派对,这几天都是在音乐、篝火中度过,一家人玩得可开心了。

充满文艺范的活动让云水涧人气爆棚。据不完全统计,云水涧人流量与去年相比增长近20%,10月1日至3日,景区半岛民宿、木屋房车住宿入住率达100%。

古韵悠扬,传统戏曲人气高涨

传统戏曲同样让乡野更有人气。10月2日,在古色古香的栖霞古镇,一场越剧折子戏专场让众多游客直呼“惊喜”,在传统戏韵中找到了假期的别样诗意。即便中途细雨斜织,也未能熄灭游客的热情。台上,水袖轻扬,吴音婉转;台下,观众或撑着伞,或穿着雨衣,沉浸在《梁祝·十八相送》《红楼梦·读西厢》等经典故事里。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段我从小就听,但在这么有味道的乡村古镇,看着年轻演员们演出来,感觉完全不一样!”来自上海的游客朱月萍举着手机,一边记录台上的精彩瞬间,一边笑呵呵地告诉记者,“这趟旅行因为这场戏而变得格外难忘。”

现场,更热烈的气氛出现在互动环节。一位小男孩在青年演员的指导下学得格外认真,虽然动作略显生涩,周围观众却频频给予掌声鼓励。随后的学唱环节,更是引发全场观众大合唱。“这折扇,开合之间藏着讲究……原来它不只是道具,还能表达角色情绪,这比单纯看戏有意思多了!”游客张洁感慨。

据了解,10月1日至3日,栖霞古镇化身青年戏曲演员的大舞台,来自江苏省京剧院、南京市越剧团、江苏省昆剧院的青年戏曲演员登场。数据显示,10月1日0时至10时,南京栖霞山风景名胜区以单日游客接待量跃居全国最繁忙景区第三位,乡村古镇正以独特的“文艺范”吸引着八方来客。

古筝琴声悠扬、戏曲余音绕梁、川剧变脸充满神秘……10月4日,在江宁金陵水乡·钱家渡的民乐雅集,市民游客近距离感受传统曲艺的魅力。“就想找个乡村民宿住两晚,安安静静听听戏、看看景,安抚下平时劳累的心。”来自南京主城区,正在跟着台上演员轻声低吟的戏迷朱先生开心地说。

田园新韵,乡村游瞄准“新风尚”

曾几何时,乡村游体验只有“吃土菜、看风景”。可如今漫步南京近郊乡村,艺术的种子已在这片希望的田野生根发芽。音乐节、戏剧节、艺术展、非遗民俗巡游……一股清新而蓬勃的文艺气息,正重塑着乡村的肌理与灵魂,让这个长假里的乡村之旅,变成一场触及心灵的审美体验。

“高淳老街不愧被称为‘金陵第一古街’,文化底蕴深厚,各种活动令人目不暇接。”10月4日上午,正在高淳老街闲逛的游客韩启明兴奋地介绍,在这里听了几场戏、体验了编钟演奏,还欣赏了跳五猖、中马灯、鱼龙灯等非遗民俗巡游表演,旁边的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还有“锦绣河山”主题盆景艺术展,自然艺术与家国情怀结合,值得一看。

当艺术在田野间扎根,乡村便拥有了永不落幕的舞台和动人的诗篇。从单一观光到深度沉浸,从自然风光到人文美学,这个国庆中秋“双节”,南京乡村用满满的“文艺范儿”,成为吸引都市游客的“流量密码”。乡村与艺术的“珠联璧合”,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和远方”。

“引客下乡”,更要长久留客。从事旅游运营策划15年的资深专家孟雅婷认为,乡村游的核心魅力在于“土味”,在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符号的基础上,还应注重集聚吸收当地乡土文化精髓,进一步盘活各类文化资源,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的整体协同。同时,要通过创新表达、互动体验和现代传播手段,将其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与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沉浸式体验场景,从而让“到乡村过个文艺节”成为越来越多市民度假的“新风尚”。

记者刘全民胡英华朱旖旎孙秉印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