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 霞
财政部近日公布的2024年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补助资金绩效评价结果显示,南京、重庆等4个城市获得最高等级“A级”,成为全国15个试点城市中的“优等生”。
2024年6月,南京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入选中央财政首批支持的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也是我省唯一入选城市。作为城市更新“优等生”,南京都做对了什么?
焕活存量空间,一站体验“吃喝游购娱”
夏日的傍晚,南京草场门大桥附近的秦淮河边渐渐热闹起来,“星空市集”的店家陆续开张,咖啡馆、酒吧的露天座椅上坐满了人,餐厅、啤酒屋里正举行画展。曾是古玩市场的南艺后街,华丽转身为南京最潮的“文艺打卡地”之一。
家住附近的吴女士看到街区今日的繁华,打心眼里开心。焕活城市存量空间,服务百姓生活,城市更新的意义正在于此。
水木秦淮艺术公园,依托1.2公里长的滨水岸线,通过存量用地更新,将7万公顷工业遗留带转型为滨水文旅综合体,年均举办活动超300场,日均客流突破9000人次,带动片区年经济效益超亿元。
南京秦淮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健告诉记者,曾经的“水木秦淮”动线设计不畅,近水不亲水。此次更新也是为旁边南京艺术学院的师生重塑一片休闲区域,搭建链接灵感与市场的桥梁,同时为居民游客打造一处能沉浸式体验“吃喝游购娱”的滨水休闲综合体。
拆除了覆土植被,将建筑抬升至地面,新建两座人行天桥串联屋顶,理顺了城、河、人及建筑的关系。同时,此次改造将外秦淮河主力码头迁移至公园中段,让“水”真正成为贯穿公园的活力纽带。“我们为公园注入艺术基因,大蓝鲸幕墙、牵牛花灯、有流星划过的太空舱以及散布在园内的艺术画廊、文创商铺,都是为了让‘艺术融入日常’。商业业态的规划也精准锚定了青年群体需求,引入了潮流店铺、音乐餐厅、清吧、书院、艺术馆等。”张健介绍。
随着城市更新不断推进,南京有许多像水木秦淮艺术街区一样的城市角落焕然一新。玄武湖畔的百子亭城市更新项目,让徐悲鸿、傅抱石故居等建筑变身艺术展厅和小型城市客厅;建邺区“南湖记忆”主题特色风貌街区,通过微更新打造精品街巷,已成新晋网红打卡点。
系统思维破题,“面子”“里子”协同更新
南京老城区建筑密度高、历史遗存多、基础设施老化,面对这些挑战,南京在城市更新中打出政策“组合拳”。
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建设二处处长董文量告诉记者,南京自入围中央财政首批支持城市以来,不断强化城市更新机制和制度保障。率先构建“1+3+1”制度体系——《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统领全局,出台《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项目管理办法》《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绩效评价办法》《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中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分别从项目、绩效、资金3个方面精准施策,让南京城市更新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
在实践中,南京坚持“面子”“里子”协同更新。
水木秦淮艺术公园滨水而建,洁净美丽的外秦淮河是多年持续综合整治的成果。旁边的石头城路,也在这一轮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完成了“地上地下、里子面子”并重并举的协同更新。
南京主城北部有一条重要河道——金川河,流域内住宅小区、商业中心、大专院校、医院及机关单位密集,沿线居民还记得以前黑臭的河水里漂浮着垃圾的景象。如今的金川河,美景如画,岸边亲水步道便利舒适,清澈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被生态环境部认定为“幸福河湖”。
金川河是流经鼓楼滨江污水管网全覆盖样板区的一条通江干流。董文量介绍,该样板区实施“源厂网河”一体统筹综合治理,包含城北污水厂提标改造、污水系统互联互通、管网排查专项整治、源头片区清疏修缮等。今后还将加强智慧监管,实现流域河道“长治久清”。
在看不见的地下,南京也在同步推进“城市生命线革命”。江心洲建成国内最大直径污水盾构过江隧道,智能监测系统实时预警管道位移;全市搭建基础设施安全智慧监管平台,整合燃气、管廊等8类场景数据,变“被动抢险”为“主动防控”。
董文量介绍,包含历史街区活化、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网更新、污水“厂网一体”建设等,南京共排定204个城市更新重点建设项目,2024年累计实施190个,地上地下协同打造滨江、城中、南湖、老城南等多个特色示范片区。
小更新大温度,精准服务民生
在南京2024年城市更新项目中,有一个面积仅3000多平方米的“迷你”项目——南京市雨花台区小行社区嵌入式服务综合体项目。项目虽小,却彰显以人为本的“民生温度”。
“这才是一个现代化社区该有的样子!”7月9日,记者走进小行社区,不禁发出阵阵惊叹:这栋原先企业闲置的三层小楼,重新设计改造后华丽蜕变,成为集幼儿托育托管、社区就餐、健康养老、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心理咨询、城市书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综合体。
小行社区党委书记谈宁告诉记者,社区面积大、人口多,下辖9个居民小区、近2万名常住居民,原先的社区办公用房面积仅800平方米,无法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去年,社区租下这栋闲置办公楼,历经半年改造,今年上半年刚启用。
小楼的一楼,是社区食堂,窗明几净、明厨明灶,饭菜价格实惠,荤菜5—7元,素菜2—3元,十几元钱就能吃到丰富的一餐。谈宁说,食堂开业后,每天有400多人就餐,包括上班族、老人、外卖员、农民工等,做到了全龄友好。一楼还有部分空间是留给孩子们的,用于幼儿托育、儿童托管。正值暑假,不少孩子每天都来这里写作业、玩耍。
二楼,是与小行医院心理健康中心联合打造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中心,冥想室、睡眠舱、心理沙盘室……每个房间,都有不同的功能。三楼,是200多平方米明亮的阳光房,除了办展览、沙龙、读书会,还是居民议事的好场所。
谈宁感慨地说,“这个小小的社区项目获得国家城市更新补助款,社区居民的幸福感真真切切地提升了!”
南京城市更新的“民生温度”,还体现在居住类更新项目的推进中。
南京在《开展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老城危老破旧居住类地段的改造要从传统征收拆迁模式,转向“留、改、拆”的有机更新方式。
今年5月28日,南京首个城市更新安全消险改造试点项目——石榴新村项目A地块6幢新建住宅正式交房。石榴新村的更新改造复杂而漫长,69场居民议事会、70轮修改设计方案、20轮调整户型,最终满足了居民多样化需求。石榴新村城市更新项目被写入《南京市城市更新案例指引》,为后续开展居住类城市更新提供经验参考。
“城市更新不是大拆大建,而是用绣花功夫织补城市功能。”南京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将持续探索“留改拆”并举、可持续更新的“南京范式”,为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