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织密“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2025-10-30 09:17: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赵芳 通讯员 殷开军

“三餐有热饭,活动有去处,看病有保障,这样的日子过得舒坦!”10月26日,灌南县新安镇五保供养服务中心内,74岁的李中荣和室友围坐聊天,谈起在敬老院10多年来的生活变化笑意盈盈。如今,灌南县已建成养老服务机构207家,拥有养老床位数618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40.2张,“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初步成型,越来越多老年人正从“老有所养”迈向“老有优享”。

随着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8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16.84%,灌南县精准对接老龄化社会需求,秉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在“盘存量、拓增量、提质量”上精准发力,破解空间不足、资源短缺、服务薄弱等痛点,用一个个“小而美”的民生项目,书写出满含温度的“享老”民生答卷。

“过去在家一人做饭难,现在一天三顿有荤有素,住得比宾馆还舒心!”李中荣感慨。该县将“星级五保供养中心全覆盖”纳入民生实事清单,专项投入资金升级硬件设施,实现11个镇集中供养服务全覆盖,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且标准高于居民平均生活水平,让五保老人生活更有品质。

针对老旧小区养老用房紧缺难题,灌南创新“摸底问需、置换补位、管办分离”三步走策略,成功盘活闲置资产56处,通过财政兜底购置5处用房,引进专业机构运营并实施第三方评估,确保服务规范优质。在新建小区,严格执行养老设施“同步规划、设计、建设、验收、移交”刚性要求,累计建成31处、总面积1.2万平方米的养老服务设施,服务覆盖48万余人次。

新集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的投用,成为灌南传统养老机构转型的标志性突破。该中心投入2300万元,整合3家“小散乱”敬老院,设置床位300张,通过公办民营模式实现从传统敬老院向现代化养老院的转型跨越。同时,6个为民服务综合体深度融合党群“微家”与养老资源,11家供养中心内设医疗机构,构建起“小病不出中心、大病直通乡镇医院”的分级诊疗体系,让老人就医更便捷。

“以前部门检查频繁,现在‘综合查一次’效率高多了!”堆沟港镇养老机构负责人的话,道出了灌南养老服务监管改革的成效。该县出台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2025年联合检查仅开展1次,较2020年减少近30次单部门检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为养老机构减负松绑。

针对未备案养老机构这一“顽疾”,灌南实行“关停、整改、化解”分类处置,依法取缔2家违规机构,规范行业秩序。智慧养老信息服务系统的上线,让监管实现“看得见、管得好”,为老人提供“一键预约”服务,平台累计接单超36万次。平台创新建立第三方评估结果与补贴发放挂钩机制,推动政府角色从“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变,倒逼服务质量提升。

“花14元钱吃8个菜,饭后还能做理疗!”84岁的宋梅英每天准时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报到,是“‘连’民心‘灌’有爱”长者幸福食堂的忠实粉丝。灌南精心打造该助餐品牌,在10个敬老院、5个居家养老中心设立助餐点,仅观澜名苑助餐点年接待量就达3万余人次,让老人吃得安心、吃得实惠。

46个示范性乡村睦邻点,圆了农村老人“不离乡土享服务”的心愿。依托村集体存量资源建成的睦邻点,提供理发、助餐、文娱等多元化服务,让农村老人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第二个家”。238个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各类活动,“银发顾问”与志愿者队伍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代缴代办、精神慰藉等互助服务蔚然成风。

从五保老人的“不愁吃穿”到全体长者的“品质享老”,灌南用扎实举措持续提升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让夕阳生活愈发多彩温馨。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