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田墨池
“1号区地基处理完毕,等待检测。”10月24日,连云港旗台港区混矿堆场工地,对讲机的声响此起彼伏。项目经理郑新康应答果断,目光锁定远处那台轰鸣的打桩机。
这片占地近20万平方米的混矿堆场,未来将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矿石中转基地。“我们将在这里实现铁矿石的精细化配比,满足不同钢铁企业的个性化需求。”郑新康介绍。在他身后,挖掘机、压路机同步作业,工人忙着绑扎钢筋、安装模板,现场繁忙而有序。
从赣榆港区转战旗台港区,郑新康的脚步从未停歇。一个月前,他负责的防波堤管廊架工程刚获评省级“平安工地”,如今这项投资数亿元的省重点工程又成了他的新战场。“5年前,连云港港被列为国际枢纽海港,几乎每年都有新项目上马,我们也在一次次挑战中不断成长。”他说。
施工方式的变革,是这场“智慧转身”最直观的体现。郑新康指着码头前沿正在建设的混凝土胸墙解释道:“过去采用一次性模具浇筑,既费料又费力,还容易出错。现在运用‘梁氏底模’技术,就像搭智能‘乐高’——钢制骨架自动校准,模板严丝合缝,拆模轻松自如。”他补充,该系统通过智能扫描与控制单元,确保每一次浇筑精准稳定,不仅质量远超人工,还实现模具的重复利用,仅一个项目就节约成本78万元。
水下工程同样迎来技术突破。安装巨型沉箱前需清理海底淤泥,传统工艺一旦遭遇碎石混杂,极易造成管道堵塞。“如今我们有了新方法:先用超声检测仪做‘B超’,探明碎石分布,再用碎石粉碎机将其磨碎,最后通过筛网实现淤泥与碎石分离,各自经专用管道输送。”郑新康表示,这项环保型快速清淤装置不仅极大提升生产效率,还为项目创造了90万元效益。
“过去的码头作业完全依赖人力和经验,装卸靠肩扛手抬,调度靠喊话手势,记录靠纸笔记忆。”郑新康回忆,那时一艘船平均停泊时间超过48小时,效率低、强度大。如今通过智能化改造,这一时间已缩短至24小时以内。
智能,让码头“会思考”;绿色,让港口“能呼吸”。随着大数据中心投入使用,码头作业计划编制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30分钟;生产管理平台2.0版上线后,船舶作业效率提升40%,堆场周转率提高35%;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实现无人集卡与自动化轨道吊协同作业后,单箱能耗降低20%,人工成本下降60%。
数字背后,是港口能级的持续跃升。2021至2024年,连云港港完成建设投资145.3亿元,年均超36亿元。矿石码头升级至40万吨级,赣榆港区散货泊位全面建成,徐圩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即将投产……不断夯实的硬实力,为腹地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4年来,临港产业区吸引投资超80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5万余个;港区周边物流与加工园区年产值突破300亿元,带动苏北、鲁南等地GDP增长近两个百分点。“以往货物需绕道其他港口出口,如今从连云港港直接出海,物流成本降低15%,运输时间节省40%。”一位经常往来于此的货主感慨道。
在郑新康看来,港口建设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协同”。“过去我们主要关注码头泊位建设,如今则要统筹考虑道路、铁路、管廊、堆场等配套设施,同时注重新能源利用与绿色港口建设。”他表示,旗台港区新项目采用纯电动机械与光伏发电等技术,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5000吨。“我们既要黄金效益,也要碧海蓝天。”
夕阳西下,工地灯光渐次亮起。郑新康收好图纸,准备参加夜间协调会。眺望初具规模的堆场,他语气坚定:“作为建设者,能参与并见证国际枢纽港的崛起,我们倍感自豪,也深知责任在肩。未来5年,连云港港必将带来更多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