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海霞
通讯员 石廷权 姚倩 蒋佳佳
“装车、出发!”一排排崭新锃亮的新能源高尔夫球车,近日被装进集装箱货车发往中东和东南亚——这是绿友集团新能源车辆有限公司今年逆势增长的关键订单。该公司总经理张得玉感慨道,“无法想象,8年前我乘坐绿皮火车‘咣当’了一整夜才到达淮阴;而现在我们正探讨产品从淮阴内河港口直接出海的可能性。”
从“绿皮时代”迈向“港口时代”,正是淮安市淮阴区以“枢纽经济”破局内陆发展瓶颈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淮阴区围绕“枢纽+交通”“枢纽+产业”“枢纽+科创”三大路径,以交通为基础、项目为载体、科技为引擎,推动交通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逐步构建起辐射淮河生态经济带、联通长三角的开放新高地。
打通动脉:从“内河经济”奔向“海河经济”
站在城东港的作业区,淮阴港口集团负责人钟钺指向繁忙的码头:“你看,这里不仅是货物中转站,更是淮阴通向海洋的起点。”顺着他手指的方向,13台大型吊装设备正在高效运转。
这个拥有1738米岸线的码头,构建起散货、件杂货、集装箱“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港口作业体系,成为淮阴“枢纽经济”的强力引擎。上半年,港口集装箱业务同比增长18%,为淮安两大国家级开发区提供每周8班次的海河联运中转服务。“配套的82亩口岸作业区与5000平方米保税仓库,让我们实现‘一次查验、全域通关’的核心竞争力。”钟钺说。
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拓展。随着盐河航道疏浚工程推进,淮阴港口集团正在构建以淮安港为主体、黄码港和淮阴城东港为辅助的“一体两翼”格局,全力推动水运由“内河时代”迈向“海河时代”。数据印证转型成效:“十四五”以来,内河集装箱运输量超过1.3万标箱,货物吞吐量超过432万吨。
放眼全区,立体交通网络加速成型。沂淮铁路规划与新长铁路扩能改造稳步推进;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淮阴段建设完成;盐河航道“三改二”工程深入谋划;京沪高速改扩建完工,长深高速扩建启动……一条条交通动脉的打通,让淮阴从地理意义上的“枢纽”蝶变为经济意义上的“门户”。
融合创新:一条航道“链”就一个新生态
10月19日,一艘艘满载钢帘线盘条的货船依次停靠盐河中天钢铁淮安码头,岸边物流机器人直接将货物吊运至生产车间。“陆路运输每吨费用150多元,水运只要15元。待盐河航道‘三改二’完工,运力翻番,成本还能再降一半。”中天钢铁集团(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综合办主任于锦说,水运优势助力企业实现从常州总部到淮安基地“码头到车间”的无缝衔接。未来,该基地三成出口产品将从盐河运至连云港发往日韩,或经京杭大运河转至上海洋山港销往东南亚。
中天钢铁的落户,产生强大的“链式反应”。以这家“链主”企业为牵引,淮阴高端制造领域的产业生态快速成熟。今年5月,曼恩斯特智能化装备生产基地项目落户淮安高新区。“淮阴枢纽经济的升级,助力我们重塑供应链布局。”企业董事长唐雪姣表示,此次加码投资是对当地产业体系、创新生态与营商环境投出的“信心票”。
从“一艘船”到“一条链”再到“一个生态”,淮阴的产业集聚效应加速显现。今年以来,全区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55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9个,中天新材料、纽泰格科技等12家企业获批省先进级智能工厂。一条黄金水道,“链”出越来越丰富的产业生态圈。
提质焕新:从“交通枢纽”跃迁“创新枢纽”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淮阴推动“交通枢纽”向“创新枢纽”升级跃迁。通过持续赋能与激活,淮阴逐步成为要素汇聚、产业勃发、创新涌流的区域经济新高地,以通道促物流、以物流引产业、以产业强枢纽,“链”通江海。
今年7月,2025淮安高端人才精英赛东南大学专场赛成功举办,吸引涵盖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的13个优质项目参赛。随着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淮安分中心的落户,淮阴持续推进校企共建研发平台、技术中心和研究生工作站,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着力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一体化孵育链条,截至目前,全区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中天钢铁获批市级重点实验室,一个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圈逐步形成。
成立仅两年的淮阴跨境电商产业园,已集聚33家相关企业,今年上半年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额9.5亿元。“我们将继续依托淮阴的产业、科教、物流等综合优势,通过‘专业孵化+全链条服务’模式,推动更多企业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园区业务负责人孙波说,园区大部分企业具备强劲的“出海”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