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周广立 通讯员 李彤 吴鹏
“从一个塑料瓶到一卷色纺面料,从一张废旧渔网到一件功能衣物,这条绿色转型之路上,淮安市洪泽区高新纺织产业党委牵线江南大学、东华大学专家,帮助突破再生纤维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近日,江苏佩浦科技集团总经理王志鹏拿着刚下线的高端面料,对党建赋能产业创新的成效连连称赞。
作为洪泽区主导产业,纤维新材料产业曾一度面临企业协同弱、创新资源散、服务衔接难等问题。2022年,洪泽经济开发区党工委成立高新纺织产业党委,精准施策,吸纳台华新材、佩浦集团、翔宇纺织等55家链上企业,构建区委领导领衔、主管部门牵头、龙头企业带动、职能部门协同的“红链织网”体系,为洪泽高新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组织建在链上,推动党建与产业深度融合
“以前企业招人靠‘单打独斗’,现在产业党委组织专场招聘会,一次就能招到46名技术工人。”江苏三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窦启玲介绍。纺织产业党委成立之初便将组织覆盖与作用发挥同步推进。在组织建设上,产业党委选址新老片区交汇处,打造集党建活动中心、产业交流平台、人才培育基地于一体的阵地,实现阵地共用、资源共享;创新实施双向培养机制,开展“强链兴企”先锋行动,设立100个党员示范岗,虹纬纺织“劳模示范岗”“蓝领工作室”带动车间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细纱班组获评“江苏省工人先锋号”;组建5个招商先锋队,通过链式招商、以商引商精准发力,今年以来已招引项目25个。
资源聚在链上,助力创新成果快速转化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国化纤产业链创新大会上,产业党委帮助智程无纺布(江苏)有限公司对接3家下游企业,目前签订合作订单5000万元。产业党委持续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破解“卡脖子”难题,搭建资源对接桥梁,让企业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市场效益。
强化“外脑”合作。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东华大学等头部协会和院校建立长期联系,定期邀请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开展专题培训,今年以来,组织链上企业参与“纤维材料新质生产力创新论坛”“中国长丝织造行业绿色发展专题研讨会”等11场活动,链接项目资源信息20余条。推动三联新材料、联合化纤等企业与东华大学、淮阴工学院等院校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今年5月,组织8家重点企业赴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党建共建暨专场招聘会,吸引300余名应届毕业生参与,40余名学生达成就业意向。
注重“内功”修炼。依托三联新材料链主企业,整合中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资源,集聚高层次人才12人,成功破解“再生纤维强度不足”等5个技术难题,获批江苏省高技能人才重点项目,纤维新材料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实践入选全省典型案例。
服务抓在链上,加速产业生态圈形成
“我们提出技术人才需求,党委很快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现在新生产线已顺利投产。”佩浦集团负责人说,产业党委的“三项清单”机制和“保姆式”服务,让企业发展没了后顾之忧。围绕企业的“急难愁盼”,产业党委推出“企业点单、党委派单、部门接单”服务模式,制定《党建暖“链”助企十项措施》,精准解决企业用工、融资、用地等问题。
用工方面,联合人社部门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今年以来已帮助企业招聘职工500余人;融资方面,联动人行、金融办、商业银行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为华龙无纺布、自然风纺织品等企业争取授信近14亿元,缓解中小微企业资金压力;用地方面,建立新落地项目监管退出机制,深入开展低效闲置用地盘活利用,目前已盘活国铝高科、宇天港玻等低效用地4000余亩,为佩浦集团等重大项目落地提供空间保障。
“我们将持续激活产业链,以‘红链引擎’推动纤维新材料产业加速形成生态圈,赋能建成千亿级纺织产业集群。”洪泽区委常委、洪泽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加祥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