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莎沙 易梦涵 通讯员 淮才宣
以“诚意满淮 共创未来”为主题的2025投资淮安金秋经贸恳谈会10月16日召开,头部企业负责人、“双创”人才代表等300余位嘉宾将齐聚一堂,为促进淮安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培育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再添澎湃动能。
为抢抓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淮安利用综合交通优势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机遇,加快建设长三角北部服务大区域发展的交通枢纽,今年以来,淮安聚焦“353”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龙头企业开展强链补链延链,不断刷新攀高比强、跨越赶超“进度条”,实干创新的热潮在运河之畔蓬勃涌动。
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表示,将坚持新型工业化不飘移、不飘然、不飘浮,突出项目引培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践行“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理念,与企业和企业家同题共答、同行共进,在现代化新征程上更好展示“象征意义”。
加速产业筑峰 提振发展“精气神”
金秋十月,鹏鼎控股淮安园区总投资80亿元的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项目建设火热。自2006年落户淮安经开区,该企业在二期、三期持续增资后,累计在淮投资已达270亿元,年产值由1亿元跃升至超150亿元,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强势带动AI服务器、智能汽车电子、光通信等领域产业加速聚集。
“老朋友”情谊深化、“新朋友”频频结缘背后,是淮安招商“朋友圈”层次的提升。近年来,淮安与中企会、中际旭创、清科资本、北理工等知名商协会、龙头企业、投资机构、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不断拓宽场景招商、基金招商、科技招商等新模式。
“围绕‘我们要什么、我们有什么、企业要什么’,做到‘自身家底一口清、客商需求一门清、政策资源一次清’。”淮安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绘制“链主+龙头企业”招商图谱,精准锁定行业内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和上市公司等作为重点招引对象,高位推动、主动对接,大大压缩了决策周期,实现项目加快落地。
“投大投链投重点,投早投小投科技。”淮安聚焦“353”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手抓龙头型、链主型重大项目,中天钢帘线、巨石玻纤、台华新材料等一大批龙头型项目争相落地生根,为城市发展提振精气神;一手引进更多小而美、专而新的科技型项目,3年来,来自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等科创资源富集区的超500个“小而美”科技项目缘结淮安,竣工投产高科技工业项目超150个,为城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链增韧性、提速率。
厚植营商沃土 打造“四最”金字招牌
10月9日,中天钢铁集团(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六厂车间,首批次钢帘线成品成功下盘,标志着该厂正式由工程建设转入生产运营。“目前我们正处于产能爬坡阶段,今年的产能和产值预计可以翻一番。”公司总经理陈军召说。
如何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先人一拍”“快人一步”?淮安持续打造“四最”营商环境,以“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务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的硬核实力为企业发展“撑腰”。
近年来,淮安创新“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供应模式,工业用地平均出让价格持续保持全省低位,有效落实“地等项目”;金融服务持续加力,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达763.41亿元,同比增长19.5%;物流成本显著下降,2024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值降至13.35%,多式联运箱量同比增长59.5%;常态化运用“并联审+容缺办”模式,已助推101个重大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工作质效连续4年全省第一。
努力让来淮投资企业家“在家的感觉”更好、淮安在外企业家“回家的愿望”更强,淮安以硬举措托举城市软实力,走出了一条从“营商”到“赢商”的蝶变之路:5年来,淮安30余项改革经验得到国家部委表彰推广。2021年以来,淮安市营商环境民营企业满意度实现“四连增”,全市营商环境质量综合评分排名持续跃升。
构筑引智磁场 推动产才“双向奔赴”
走进江苏景臻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一个个精密齿轮经历粗加工、热处理、齿形加工等工序流程后,发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订单已排到年底。“虽然市场竞争激烈,但技术创新始终是我们手中的‘王牌’。”淮安市“淮上英才计划”创业领军人才、江苏景臻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宝军介绍,手握15项实用新型专利及5项软件著作权,让公司在全球精密齿轮市场站稳脚跟,目前产品已从风电领域延伸至钢铁冶金、有色金属轧制、船舶海洋工程等多个工业板块。
锚定产业发展蓝图,人才正成为淮安产业升级的“原动力”。聚焦“35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需求,淮安打造产业创新发展“智库”,设立科技创新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提供产业方向决策咨询支撑。发挥科技镇长团资源优势,建立“一产一团”对接机制,聘请140名科技镇长团团员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开展“淮上英才”尚贤沙龙,邀请重点企业家、产业领域专家、金融或创投行家,围绕企业技术、资金等需求,开展供需对接、交流合作,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以做强平台为依托,一个长三角北部聚智汇力“强磁场”加速成形。淮安先后建成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淮安中心、南京理工大学盱眙产学研合作基地、淮安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平台,推动院士专家(企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实验室等67个研发载体建设,孵化产学研合作项目341个。
一个个人才项目落地生根、一批批高能级平台拔节而起。淮安正以其独特的城市魅力与发展诚意,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彼此成就。以一场人与城的“双向奔赴”,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