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孔 雪
通讯员 纪茗瀚 孙 亥
当前,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人才评价作为引领人才发展的“指挥棒”与“风向标”,其评价导向的科学性、评价标准的精准性,直接关系到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
“十四五”以来,我市人社部门紧紧围绕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健全“24365”服务保障机制等方面,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技能兴淮”行动等重点任务,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5.6万本。截至2024年底,全市高技能人才达22.07万人。
精准发力
掌握人才选用“主导权”
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的1507名技能人才,通过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切身感受到产业工人成长通道的畅通无阻。从炼钢工、装配钳工,到轧制原料工、车工,再到金属轧制工、高炉原料工,企业自主技能等级认定体系覆盖企业主营业务,让“干得好”比“考得好”更受重视。“每个岗位都能出专家,这些深耕一线的技能人才正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该公司负责人说。
人才怎样用好,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2019年,人社部印发《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提出建立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由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组织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近年来,我市人社部门全面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指导符合条件的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支持企业特别是新招引的重特大项目企业,通过岗位练兵、技能竞赛、业绩评审、直接认定等形式培养、选拔、激励技能人才。
在院校方面,鼓励驻淮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技工学校面向在校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实现“学历证书+技能等级证书”贯通培养。目前,全市共有18所院校面向在校学生开展技能评价,基本覆盖院校主导专业,每年培养技能人才1.5万人以上。
在企业方面,支持企业实施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在以技能人员为主体的规模以上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推动“什么是人才、如何评价人才”完全“由企业说了算”。全市共有62家规模以上企业常态化开展与生产岗位相关的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近3年全市企业自主培养评价技能人才1.39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79.5%。
在社会方面,严格按照规定遴选备案社会评价机构,全市共有7家机构面向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社会群体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涉及职业(工种)100余个。
放管结合
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
“去年,我们经人社部门授权备案开展职工技能等级认定。”江苏淮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人社部门的指导下,企业制定了一套科学严谨、特色鲜明的考核评价机制,目前已开展发电集控值班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累计培养高级技师5名、技师10名、高级工5名。
近年来,市人社部门高度重视评价监管工作,印发《淮安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实施细则》,建立评价方案提前报备、评价过程现场督导、视频监控全程录像、疑点数据即时预警、定期开展评估检查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实现“真授权、强监管”的有机统一。2024年,评价工作同步纳入全市就业技能培训监督体系,实现培训、评价数据互通共享。
据了解,市人社部门规范开展企业评价机构、院校评价机构、社会评价机构遴选备案工作,压实市、县区人社部门和评价机构的主体责任。以企业为例,凡有意愿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并符合条件的规模以上企业,可向县区人社部门备案开展企业自主技能等级评价。按照“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由企业对职工技能水平进行评价、发证并承担主体责任,各级人社部门承担监管责任。
今年以来,全市人社系统认真开展技能等级认定“以案促改”工作,推动评价机构由“小弱散”向“强集聚”发展。经审慎评估,我市先后取消18家机构的评价资质、注销22本不符合条件的技能等级证书,有力保障技能评价工作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以赛促评
点燃人才发展“加速器”
在2025年“南京都市圈”职业技能竞赛中,淮安选手夺得养老护理员项目一等奖、三等奖和互联网营销师项目二等奖,实现一等奖零的突破;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国赛精选项目江苏选拔赛中,淮安技师学院孙继祥老师夺得“光电信息技术”赛项第一名,成功入围国赛江苏省集训队,创造了淮安选手历史最好成绩;今年,市人社部门紧密契合全市“7+3”先进制造业集群和“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征集发布《2025年度全市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项目目录》共38项,分类开展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国防教育、物业服务等市级职业技能竞赛……
围绕贯彻落实《深化“江苏工匠”培育工程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措施》,近年来,市人社部门全力支持各有关部门(单位)、大型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职技院校等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提供技术支持。据介绍,市人社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竞赛项目征集、竞赛目录发布、竞赛技术支持、竞赛现场督导、竞赛质效评估”工作机制,健全“培训提升+比武竞赛+激励奖励”工作体系,每年通过竞赛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000余本,培养了近百名“淮安市技术能手”。
“十四五”期间,市人社部门积极配合地方军事单位,组织实施基干民兵专业技能考核,精准摸排无人机测绘操控、汽车维修、网络与信息安全等14个与遂行任务相匹配的职业(工种),通过现场演练、装备实操、环境模拟等多种方式,累计为4000余名基干民兵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认定,取证率超80%,有力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结合地方特色产业,组织开发盱眙龙虾制作、洪泽小鱼锅贴制作、淮扬风味烧卖制作等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促进相关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探索出一条地方劳务品牌建设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