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昔日为航母“操舵”,今日在乡村“领航”
2025-08-01 08:21: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编者按 脱下戎装,他们军魂不改,扎根各行各业履职尽责;重新出发,他们初心不忘,继续谱写新的荣光。

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联合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今起推出“江苏戎耀·致敬身边的优秀退役军人”系列报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的重要论述,广泛宣传优秀退役军人先进事迹,以身边人身边事引领带动广大退役军人见贤思齐、奋勇争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拼搏进取、争做贡献,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厚爱退役军人的浓厚氛围。

□ 本报记者 聂伟 胡朔 实习生 颜泽宇

“想回那片大海吗?”

“做梦都想!”

八一前夕,盱眙县黄花塘镇芦沟社区,在与记者一问一答间,社区党总支书记徐玲的眼睛瞬间红了。

齐耳短发、小麦色皮肤、一身朴素衣着,活脱脱就是个农村书记的模样,很难想象,她曾是人民海军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的首位女操舵兵。如今,脱下军装的她成功转型,成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江苏省最美退役军人。

开挂人生背后,是一次次拼命“试一试”

记者问:“有没有人说过,你的人生就像是开了挂?”徐玲笑着回答,她性格里爱折腾,每一次选择,就是“想试一试”!

2001年,徐玲考上南京体育学院,加入江苏省自行车队,成为一名优秀的自行车运动员。教练和队友本以为她从此“一路骑行到巅峰”,没想到2005年底,徐玲报名参军,成为海军司令部某部的一名大学生士兵。

2009年“十一”,作为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三军女兵方队二排班长,徐玲的飒爽英姿定格在天安门广场。入伍前不会游泳还晕船的她,又入选人民海军第一批女水兵。2010年8月,徐玲登上“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成为人民海军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操舵兵。同年12月,她登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该舰后被命名为“辽宁舰”。

“不知道当初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当兵8年,每一次高光表现的背后,都是难以想象的苦。徐玲以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举例:历时300多天的高强度训练,硬生生踢坏4双靴子,每双靴子底面2厘米厚的铁掌都磨通了。脚后跟一次次磨出血泡,血泡破后和袜子粘在一起,每次脱袜子要连同皮一起撕下来,钻心疼。但她咬牙坚持,“宁愿脱掉几层皮,拼命也要走整齐。”

登上“和平方舟”号后,别的女兵都选通信、医护等岗位,她却一眼相中了操舵。而人民海军操舵岗位上,此前从未有过女兵,部队起初并没给她机会。

船过红海海口,巨浪滔天,“和平方舟”号就像一叶小舢板上下颠簸,晕船的徐玲,耳朵上挂着塑料袋,边吐边值班,没有胃口也硬吃,“肚子里有东西才有力气接着吐!”一连7天“吃吐、吐吃+值班”,这个关键时不认怂的好苗子,被首长相中了。

徐玲终于当上了操舵手。每天除了上厕所、睡觉,她把自己“绑”在带班班长的身上,学水上知识、练操舵。

2010年12月,徐玲登上航母“辽宁舰”的前身,陪着辽它一起改造、训练、入列……成为人民海军有史以来第一位航母女操舵兵。

2013年,高强度的训练,让她的身体出了问题。本可留在航母或大城市的徐玲选择挥泪退役,回到老家盱眙。

“这些年,好多次都梦见回到舰上,回到蔚蓝大海上。”徐玲从未忘记过安放自己青春的那片海洋。

人生不是逆行,而是波浪式前进

辽宁舰接舰入列纪念盘、海军军帽军服、舰训练弹……芦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海军元素十分浓郁。

“从大城市到县城再到乡村,一路逆行,你是怎么考虑的?”面对记者的发问,徐玲很认真地纠正道:“人生不是逆行,而是波浪式的上下起伏、奋勇前进!”海军出身的徐玲,三句不离大海。

她退役后的第一份工作,是“给淮河上违章的船民挨个打电话,通知来交罚款”。这份“挨骂”的工作,干了两年,她一度很想不通:在部队干得风生水起的自己,怎么回到地方后,干工作就这么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不断走访船民与他们沟通,学会换位思考,“你要让他们把坏情绪发泄出来,然后,再跟他们讲道理……”徐玲发现,这是一种很管用的工作方法,对于她融入乡村是一块重要的“敲门砖”。

一些老船民把用明矾简单净化后的淮河水当饮用水,她便主动对接自来水公司,在航船临时停靠处铺设自来水管道,为船民免费提供饮用水。有位老船民腰椎间盘突出,徐玲为他热心推荐医生,还几次帮他从医院取药送到船头。

2021年7月,已在县交通运输局办公室工作的她,随单位来黄花塘镇黄花塘村参观学习,看到这里的乡村生机勃勃,徐玲又萌生了换岗投身乡村振兴的念头。在家人的支持下,她递交了申请书。

“可能是我退役军人的身份和过往的履历,打动了组织!”她记得很清楚,2022年1月10日,她到芦沟社区报到。第一次社区全体党员开会,她要上台做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底下坐了好几十个党员,当时我有点蒙圈了,冬天挺冷的,我硬是紧张得出了一身汗!”

一个城里姑娘,连韭菜和小麦都分不清,要威望没威望,要经验没经验,群众如何能服气?风言风语很快就来了:“外地的和尚,敲不了本地钟!”“这只飞来的鸽子,迟早是要飞走的,到我们这里就是歇歇脚!”

如何破局?徐玲用了一个笨方法:走村入户。社区每家每户都走一遍,了解实情,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张大爷每个月15号要去医院检查,家人没空时,徐玲送他去医院;李大娘家的鹅被邻居家狗咬了,徐玲去积极调解……“群众有什么困难和鸡毛蒜皮的小矛盾,都可以找我。”通过一桩桩小事,慢慢积累人脉、积累情感。

退役回乡这些年,徐玲逐渐思索出“关于1的哲学”。她说,在部队时,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首长讲1就是1,自己只管听令往前冲。在县机关上班时,1往往也等于2——自己每做一件事,都要准备一个B方案。到基层后,1等于2、3、4甚至N,意味着每做一件事,都要往前看三步、往后看三步,要准备很多套方案,“这几年,感觉我的智商都见长了!”

当过兵的人,就得往前冲

在基层,要办成一件事,其实挺难的。社区暖心大食堂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一波N折”。

芦沟社区户籍人口有3000多,常住人口800多,当中不少是老人。“一些爷爷奶奶早上煮一锅粥,买点咸鸭蛋或咸菜,吃上一天!”徐玲到社区后不久,就萌生了建食堂的想法。

一顿10元钱,可以吃到热腾腾的四菜一汤……食堂开业后,群众开始很欢迎。可不到一个月,大家就不来了,嫌贵,“书记,我们在家抓一把米煮粥,再买一包榨菜,一天花费就几块钱!”于是,徐玲召开群众议事会、小组会,及时对餐费进行调整:社区60岁以上人员一顿饭就收5元,差额部分,由社区来补贴。

如何让食堂长期运营下去?徐玲使出浑身解数。利用社区闲置房间,上网淘来二手棋牌桌,拼凑出一个活动室,为社区及周边村镇居民提供免费空调、开水,吸引大家来吃饭、休闲。各类企事业单位来社区结对共建、给赞助,徐玲一律不要钱,“办食堂,米油是大项,给我们赞助米油就行!”

在基层,最难的还不是做事,是协调矛盾和焐热人心。特别是涉及利益分配的事,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徐玲这个村书记往往就成了不满情绪的“发泄口”。“心里委屈吗?”“委屈,我经常哭的,家里卫生间就是我整理情绪的避难所!”徐玲坦诚道。

高兴时露齿大笑、不开心就偷偷哭上一场……这位让同事们很敬畏的“铁娘子书记”,私下里生动鲜活。

哭,不代表她软弱。人前,她始终不服输,“当过兵的人,就得往前冲!”

社区高岗地用水困难,承包户李科一个求助电话打给徐玲。她带着七八个村干部,找来老式柴油抽水机,从水库往地里接了3公里长的管子,干部们守着水坝、管道奋战一夜,让1900多亩地“喝饱水”。

抓住电商产业的风口,徐玲不仅自己走上主播台,还培养一批社区群众当主播。她牵头建成电商仓储基地,招引电商企业入驻,拓宽虾稻米、黄花塘老鹅等特色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发展高效菌菇农业,引进鸡枞菌种植;打造“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发展虾稻共生高标准示范田,创新探索“村集体+国企+经营大户”三方合作模式,强化产品质量追溯管理,降低农业规模经营风险……

“你听过水花苗吗?”徐玲边说边用手比画:就是龙虾的“小宝宝”,把“虾妈妈”放水里来回甩动,苗就落下来了,被形象地称呼为“水花苗”。徐玲从卖龙虾到卖附加值更高的“水花苗”,招引龙虾深加工企业进驻,延伸龙虾产业链,带动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挣钱。

以前别人介绍徐玲,都会说:“她以前是开航母的,现在在芦沟社区当书记。”几年基层摸爬滚打下来,别人再介绍她时都变成这样:“她是芦沟社区的书记,以前是开航母的!”徐玲笑得很欣慰:“这两句话的前后翻转,说明我这几年还是做成一些事的!”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