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 霞
每月10日,是常州市钟楼区南大街街道金色新城社区最热闹的日子。
10月10日下午3点,社区活动室里歌声阵阵,“十全十美”老人生日会迎来温馨的高潮。在志愿者和邻里的祝福声中,寿星陈奶奶亲手切开生日蛋糕,眼眶微湿,“我70多岁了,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过生日、切蛋糕!”
记者发现,现场忙前忙后的“红马甲”志愿者,许多也已步入老年。社区党委书记张莹笑着解释:“我们习惯叫他们‘小老人’——年纪轻的老年人。他们可是我们社区的‘大宝藏’。”在这个60岁以上居民占比不小的社区,19支志愿者队伍中有17支以“小老人”为主力,楼栋长几乎都由他们担任,“小老人”成为社区治理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同一时间,社区书画室里,墨香四溢。“金羽笔友会”的成员们正围着长桌挥毫泼墨。团队元老、75岁的孙金生自豪地说:“笔友会每月一次,雷打不动坚持18年了。”社区提供场地与经费支持,他们也积极回馈——今年暑假,孙金生变身“书法老师”,在社区暑托班带领孩子们感受笔墨之美。
在常州,许多老人不甘于“被照顾”,更渴望在奉献中延续社会价值,在助人中点亮晚年生活。
常州新北区春江街道,72岁的周纪龙走路生风、思维敏捷。退休前做社区工作的他,始终放不下心中的牵挂,“那些残疾朋友闲散在家,没有收入,精神也没寄托。”为此,他多方奔走,创办残疾人就业圆梦工作室,组织大家承接代加工业务。12年来,这份纯公益的事业已拓展为17家工作室,帮助317名残疾人走上就业之路。“看到他们找到价值,我越干越有劲!”周纪龙说。
“越忙越充实”也是常州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朱静慧的切身感受。“以前身体并不算好,没想到担任会长后反而变硬朗了。”7年来,她带领会员走进社区、学校,传承书画艺术,还结对帮扶10多位高龄书画爱好者,让笔墨陪伴他们安度晚年。她说:“有期待、有事情做,人自然就年轻。”
在钟楼区南大街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江莉看来,老年志愿者是实现社区良性治理的关键一环。“越来越多的老人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形成可持续的社区互助生态。”
这一良性循环,在硬件与软件兼备的老年友好社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天宁区雕庄街道菱溪社区,将3000平方米空间改造为集长者餐厅、家庭医生工作室与各类活动空间于一体的养老服务中心,成为不少社区老人的“每日打卡地”。
人气的聚集,催生出一批有号召力的“银发导师”。爱美食的阿姨们在社区食堂大显身手,“俏80团队”的老人通过手作自筹经费开展文艺活动,集邮达人吴川中连续多年策划主题邮展并走进校园开讲,乒乓球爱好者蒋建良用比赛奖金举办社区乒乓球赛……这些由老人主导、社区支持的志愿故事,被制成展板,陈列在活动中心的走廊里,成为菱溪社区“老有所为”的生动写照与温暖见证。
在溧阳,老年志愿力量更形成覆盖全市的组织网络。溧阳市老龄协会自2009年成立以来,已逐步构建起市、镇、村三级老年人组织体系,实现全市228个村(社区)老年人协会全覆盖。依托6个老年友好型社区、320个农村睦邻点与一支6000余人的“夕阳红”志愿服务队,溧阳正系统化推动“低龄助高龄、健康助失能”的互助养老实践,为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提供“溧阳样本”。
2024年的数据显示,常州市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9.7%,已接近重度老龄化。常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常州正以“老有所为”破题“老有所养”,让老年力量成为社区治理的宝贵资源、晚年生活的温暖底色。常州市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健全老龄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发布实施《常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通过地方立法为老年人提供老有所养的保障、涵养老有所为的底气。全市积极推动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试点,提升优质养老服务供给的覆盖面与精准性,积极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让每一位长者都能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拥有幸福美满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