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晓梅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赋予江苏“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的重大使命,明确要求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牢记这一嘱托,江苏高等教育锚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核心目标,开足马力、向新而行。教育部与我省共建的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落地运行,省内高新区与高校协同创新发展(双高协同)试点项目加速铺开,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优化重塑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深化……这些举措既是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落地、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产创融合)的系统性方案,更是江苏擘画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关键落子。
若将江苏高校驱动科产创融合的进程,比作一辆适配多元场景的智能汽车,将它所要驰骋和适配的产业比喻为赛道——那么眼前就是一条既有成熟产业的“高速公路”,亦有“卡脖子”领域的“崎岖山路”,更有未来产业的“未知险途”。这辆科创之车能否在不同赛道上稳健前行,关键在于“智驾、能源、动力、传动、抓地”五大系统的协同联动与自适应进化。
“制度创新”大脑好比智驾系统,解决“车往哪开、如何开好”的问题。江苏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通过精准的政策供给,为科产教深度融合导航护航。在规划引领方面,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主抓手并出台行动方案。紧扣“1650”产业体系、“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10+X”未来产业体系,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推进企业出题、政府选题、高校答题的“揭榜挂帅”模式。在制度创新方面,修订并实施《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并围绕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卓越工程师培养、产业教授选聘、科研人员减负、赋权改革、尽职免责、人才分类评价、技术转移等重点环节的改革出台一系列政策。同时,将科产创深度融合纳入全省高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的重要导向,驱动政策工具箱进行动态精准调整。
“资金+人才”供能是能源系统。风驰电掣离不开持续稳定的能量供给。江苏以“资金+人才”构建能源系统,为驶向新质生产力注入不竭动能。
在资金投入方面,江苏围绕“科产创融合”重点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以金融活水激发创新裂变。坚持“耐心资本”定位的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已先后组建总规模60亿元的未来产业天使基金。南京、苏州还专门设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天使基金,服务于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发布了一批科技金融政策产品(天使基金、转化贷、定制保险等),为高校成果转化破障除险。在人才供给方面,江苏从激发教师活力与培育双创人才两端协同发力,夯实科产创融合发展的人才根基。许多高校都单列社会服务型教师岗位,纷纷委派教师参加科技镇长团、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到企业实践,引导教师下沉企业。同时全面推进育人模式改革,推进“新工科”建设,布局建设首批16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推进学科专业动态优化,新增一批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的专业点,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双高协同”(即“高新区与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发展”)是核心引擎,解决了“动力从哪里来”的问题。其核心价值是以深化改革为核心驱动力,着力破解体制壁垒,有效激发高校、高新区、企业之间深度交融的内生动力,是产学研合作从“自发、零散、偶然”迈向“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的战略级跃升。相较于过去的协同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产教融合平台等方案,“双高协同”模式正成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中指向更明确、效能更显著的路径之一。它使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能够精准对接高新区产业主线布局,实现供需高效匹配。同时,它也是一个强大的资源吸附平台,不仅能为高新区引聚高层次人才与创新型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而且能反向赋能高校,通过融入真实产业生态倒逼学科专业调整、科研选题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为驱动高校自身高质量发展与综合改革的“催化剂”。
技术转移中心是动力匹配枢纽,其核心作用在于调节、分配和传递引擎产生的高速动能,系统性解决“动力如何用好”问题。高校的技术转移转化过程复杂而精密,恰似一台高性能变速箱的工作机制:将原始创新成果,通过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价值评估、专利导航等一系列“档位”操作,转换为与产业需求精准啮合的“扭矩”。
其中,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作为全国首家服务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不仅服务于本地高校,更能汇聚并筛选全国顶尖科技成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自2024年12月揭牌以来,区域中心以南京、苏州为核心承载区,聚焦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三大产业领域,采用“一总四分”框架,目前已有60多万平方米独立物理空间,包括7个省级概念验证中心、24个公共转化平台,形成了强大的实体支撑能力。所提供的“专业化、管家式”服务,覆盖了从需求对接、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到法律工商的全要素转化环节。
大学科技园作为创新体系的落地与执行终端,其核心使命是将高校端产生的创新动能,落地转化为驱动产业发展的现实牵引力。作为唯一一个被纳入科创平台“国家队”白名单、旨在推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类的国家级平台,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校落实科产创融合的关键载体。近两年,随着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职能从科技转移到教育,教育部随之启动了国家大学科技园优化重塑工作,旨在帮助高校应对新产业赛道挑战,提升其对未来产业的适配性与支撑力。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优化重塑,紧扣大学的教育本源、科技的核心要素和园区的服务功能,重点推进三方面改革:一是重构管理架构,增强市场化、专业化运营能力;二是加强技术转移与产业服务队伍建设;三是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尤其是布局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建设,彻底打通“校园—科技园—产业园”的转化链条。通过这些改革,国家大学科技园转型为提供全链条服务的创新集成服务商与产业生态构建者。这一转变极大增强了其“抓地”功能,使其成为江苏驱动新质生产力、驰骋多元产业赛道的关键保障。
(作者为南京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学院教授、政策研究与规划处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