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芮国强
202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统筹推进“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当前,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要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高质量建设,江苏须把“深度融入”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聚力打造一批具有江苏特色、惠及民众的“小而美”民生项目品牌,加快推动更多民生项目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强化江苏教育、文旅“小而美”民生项目的品牌性。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是在全球集聚人才和资源、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载体,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推动力和必然选择。江苏要充分发挥“江苏政府留学奖学金”和“锦绣江苏”国际暑期学校等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通过扩大双向留学和研学规模,支持省内高校紧扣“走出去”企业的人才需求,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熟悉当地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进一步加大奖学金资助力度,吸引更多共建国家学生来苏学习深造,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留学江苏”品牌;发挥阿联酋郑和学院、马耳他郑和学院等示范效应,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加快出台支持“职教出海”的专门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职业院校“抱团出海”,促进与共建国家的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打造江苏“郑和学院”品牌。同时,支持扬州建成印度尼西亚鲁班工坊智能制造中心,成立印尼区域国际产教联盟,带动丝绸之路其他产教融合项目落地开花,打造“产教融合”江苏品牌;依托江苏江海河湖资源禀赋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发挥“水韵江苏”全球传播中心和江苏旅游境(涉)外推广中心作用,促进入境旅游快速发展,增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擦亮“水韵江苏”品牌。
强化江苏卫生健康“小而美”民生项目的服务性。推动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是推进健康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江苏要发挥医疗卫生资源优势,推进中非“卫生健康伙伴行动”、共建“一带一路”中西医结合示范医院等民生项目建设,深化与共建国家在医院管理、远程医疗、公共卫生、科研、卫生政策制定等多领域合作,加快构建“健康丝绸之路”;发挥南通市中医院等“一带一路”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功能,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海外华侨华人、赴境外旅行人员等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增强中医药国际影响力;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卫生合作需求,持续做好传染病防治、卫生援助、医疗队选派、人才培养等跨境医疗援助工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支持江苏中西医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与共建国家相关机构联合建设“一带一路”医疗卫生联合实验室,深化医疗卫生科技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提供更好的卫生健康服务。
强化江苏农业开发“小而美”民生项目的联动性。新时期,开展农业合作仍然是共建国家的共同诉求,是建设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江苏要发挥农业科技资源及产业基础优势,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联动合作,壮大农产品出口优势产业,扶持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出口产业,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农产品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江苏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升级;探索农业全产业链“走出去”新模式,结合共建国家资源禀赋、江苏农业发展优势和出口目标地区需求,重点支持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行业“走出去”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合作,鼓励引导农产品出口企业与科研院所抱团出海、联动发展,提高江苏农业境外投资国际竞争力;支持江苏农业龙头企业等赴中亚、中东欧、东盟等国家开展农业交流合作,协同建设江苏境外农业科技示范区,开展优势农畜产品生产试验示范和高产优质种养技术联合攻关,增强农业合作科技支撑力;依托“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发展论坛等平台,加强与共建国家农业政策沟通与协调,组织开展对外农业投资合作信息采集,做好农业对外投资和农产品境外促销工作,提升江苏农业开放合作水平。
强化江苏绿色生态“小而美”民生项目的示范性。“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要建设一条开放发展之路,同时也必须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江苏要发挥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等优势,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基建、绿色交通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助推构建绿色丝绸之路,促进共建国家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深化绿色产业合作,鼓励江苏企业在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制造、生态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投资合作,推动当地绿色产业发展,提升“江苏绿色产业”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竞争力;强化绿色能源合作,推动太阳能发电、风电等优势企业“走出去”,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一批绿色能源最佳实践项目,帮助当地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深化能源技术装备领域合作,重点围绕高效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发电、先进核电、智能电网、氢能、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开展联合研究及交流培训,提升双方在绿色能源领域的技术水平;加强绿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引导江苏企业在建设境外基础设施过程中采用节能节水标准、节能照明系统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废弃物排放;推广绿色建筑标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绿色低碳的建筑项目,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性能;促进绿色交通合作,积极推动国际海运和国际航空低碳发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探索低碳运输方式,提升当地绿色交通水平。
(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