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在南京,听见世界文化的共鸣
2025-11-22 07:54: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袁 媛

11月的金陵,扬子潮涌,文明相聚。“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如期举行,来自埃及、德国、意大利、文莱等多个国家的城市管理者齐聚江畔古都,以文化为媒,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在东方与西方的对话里,奏响了文明互鉴的和谐乐章。这场盛会,不仅是全球滨水城市治理经验的思维碰撞,更是世界文化跨越山海的深情共鸣。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世界正日益城市化,目前全球82亿人口中45%居住在城市,城市人口占比较1950年提高了一倍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历史遗产在城市更新中面临边缘化的风险,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难以把握,多元文化在快速变迁中亟需找到共生之道。这些挑战从未因地域、文明的差异而割裂,跨越国界交流互鉴的价值愈加凸显。这几天,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背景的城市,其治理者带着各自的困惑与经验来到南京,在思想碰撞中寻找共通解法,在分享中拓宽破题思路。

何以文化,何以南京?文化作为城市的精神根脉,是连接共性问题的天然纽带。用文化对话共解发展难题,同时也意味着用文明互鉴照亮前行之路。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中唯一地处长江流域的城市,南京既承载着千年文脉,又直面着现代城市发展的各类课题,更探索出了一系列可复制、可借鉴的实践样本。南京的开放包容与创新实践,让不同国度的城市管理者愿意在此寻找答案、收获启发。

文化的共鸣,始于具体而生动的实践。当许多城市为历史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所困,南京用“颗粒归仓守护城墙”的坚持,回收60万块城砖修缮明城墙,让世界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城垣在活态保护中焕发新生。当生态转型成为全球城市的共同追求,南京以长江江豚保护为抓手,打造涵盖自然保护区、科普馆、艺术工作室的完整生态链条;南钢从传统钢铁厂转型为国家级“绿色工厂”,交出一份值得借鉴的生态、经济双赢答卷。当文化传承面临同质化挑战,南京激活南朝文学馆旧址建成世界文学客厅,将千年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小西湖开启渐进式微更新,让老街区在保留烟火气的同时实现品质提升。历史与现代共生,生态与发展并重,文化与民生相融,这样的南京,是破解城市共性难题的鲜活样本,是开展全球对话的天然主场。

丝路绵长,见证着跨越国界的思想共鸣;金陵情深,续写着文明互鉴的实践篇章。当来自埃及吉萨省的嘉宾,带着金字塔群的保护心得走进南京城墙博物馆;当意大利罗马二区的管理者,带着滨水空间治理的思考来到南京滨江风光带,相信在文化互鉴互赏之余,启迪思想的种子在萌芽,象征友谊的树苗也在生根。文化的相遇,终将转化为治理经验的相通、城市发展的相融。这场以文化破解发展之困、以互鉴凝聚前行之力的对话,将把治理智慧播撒到更多地区,把创新实践延续到更多城市。

作者:  编辑: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