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冠英 杨频萍
谢诗涵 张宣 杨易臻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73位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人事关系在苏院士有6位;71位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人事关系在苏院士有两位。此次增选后,在苏两院院士达122人,总数位居全国第三。此外,两院新增51位外籍院士中有5位在苏。
记者采访新当选在苏两院院士本人、所在单位,了解院士们的研究方向与学术成就,感知他们潜心研究、勇攀高峰的精神力量,也体会到“坚守、传承”在他们心中的分量。
究天人之际,解时代之需
早期生命演化与地层学,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的研究方向。他向记者解释:“我们的研究就像是给地球生命写‘远古家谱’,追踪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从生命起源到如今的演化轨迹。”
生命起源大约在38亿年前,朱茂炎团队的研究重点是从38亿年前追踪到5亿多年前,探究地球生命如何从最简单的形态一步步变得复杂多样,以及这个过程中生命演化与地球环境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生命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生命?人类是不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的研究就是在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朱茂炎团队的研究已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国际同行是同步的,而且在某些方向上,我们处于领先水平”。
朱茂炎的研究在于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人类“终极追问”,而陈延峰的攻关剑指人们生活中的切实问题——变压器“嗡嗡”声等低频噪声,伤人健康、令人烦恼。作为江苏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材料物理与声学超材料研究,带领团队研制出的超材料,不仅平薄轻质,还能高效吸收令人困扰的低频噪音,成功解决了传统隔音材料笨重、效果差的行业痛点。超材料技术已应用于国家电网、发电站等,并通过国产大飞机、超高速动车组等重大工程的验证。
聚焦前沿领域,面向应用需求,院士们的科研工作成绩斐然。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洪伟在毫米波基础理论、芯片与系统、测量技术与仪器方面作出系统性、创造性贡献。作为主要贡献者之一,洪伟发展了“基片集成类导波结构及器件”新领域,突破毫米波多通道大带宽测量系列关键技术,实现关键毫米波芯片的国产化替代和规模应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方秦,是我国防护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主要从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和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继电保护作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相关技术曾长期被国外垄断。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电网运行风险防御技术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郑玉平,先后主持三代继电保护装置研制,首创多项关键技术。他创立的差动保护技术体系获202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相关成果应用于各电压等级电网,出口21个国家。他带领团队研制的技术产品,已应用于国内外成千上万个变电站,创造产值数百亿元。
不问冷热坚守,唯求一事功成
如今大热的人工智能,在南京大学副校长,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周志华刚涉足时还是冷门专业。这位本科、硕士、博士都在南京大学就读的学者,坚信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乃至计算机科学的未来,以“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为研究方向潜心钻研。
在人工智能核心的机器学习理论、模型与算法研究领域,周志华作出系统性、原创性贡献。他是国际人工智能大会40年来首位来自欧美之外国家的程序委员会主席,也是1969年以来首位担任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的中国学者。周志华说,近10年来我国人工智能研究发展非常快,在一些领域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学术会议上,能看到许多中国学者身影。这不仅因为科研工作者努力,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发展让科研工作者赶上了好时候。
30余年来,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胡振琪从事煤矿区生态修复研究,首创露天矿排土场关键层重构理论与技术,创立井工矿塌陷区动态治理技术,发明煤矿固废堆场精准阻燃技术,引领我国煤矿区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1991年,胡振琪成为中美联合培养的第一位土地复垦学博士后,回国投身祖国建设。“科研的道路并非坦途。攻克一个问题,总会有新的问题等着去解决。”胡振琪说,“我们必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针对煤矸石山治理课题,胡振琪团队在仅有1.7万元科研经费支持下,攻克“酸性矸石自燃”难题。该成果使治理区大气中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浓度降低50%以上,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3年,胡振琪先后获得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说:“工科的创新体现在实际应用中,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就是创新的不竭动力。”
为电网打造安全运行的“贴身保镖”,郑玉平一干就是40多年;洪伟在所在研究领域,同样“数十年磨一剑”……新当选院士们身上,闪耀着“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之光。
续前辈星火,育明日栋梁
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得益于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接力奋斗、不懈努力。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施毅教授,1989年在“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院士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程开甲先生为国铸盾、隐姓埋名的奉献精神,以及他强调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紧密结合的治学理念,深刻影响了施毅的学术道路。记者采访时,看到施毅办公室里几乎没有任何装饰。他说,办公室的功能就是方便与学生交流讨论。“为他人争待遇,自己不能特殊,我的导师程开甲院士为我们后辈作出了示范。”
施毅长期扎根微电子领域,面向国家重大发展需求,承担系列重大科技项目,在半导体表界面物性调控、材料和器件方面作出系统性的开创贡献。他始终将人才培养置于核心位置。自1989年担任辅导员起,他对学生工作的热情从未减退。3年前,年满60周岁之际,他欣然接受新任务——担任新成立的健雄书院院长。“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主动适应00后学生的新变化。”施毅教授笑道,“我希望学生们能勇于追求卓越,走在阳光那一面。”
除了在科学研究上攻坚克难,周志华在人才培养上也勇闯“无人区”。2018年,南京大学成立C9高校中第一个人工智能学院,周志华担任院长并主导建立国内第一个完整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周志华说,完成了一轮本科生培养后,学院已将新一版培养体系出版分享,希望跟兄弟院校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我国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在南京大学,周志华为大一新生讲授“人工智能导引”课程。他带领教师开设的全校通识课《科学之光——走近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选课学生爆满。他撰写的《机器学习》成为该领域世界知名的教科书,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为海内外500多所院校采用。
11月21日,江苏人的朋友圈被江苏新增8位两院院士的喜讯刷屏。江苏自古崇文重教,近年来更是注重基础研究、科技创新。高校科研院所林立的深厚根基,研发投入强度逐年递增的强大实力,助力人才成长的生态体系……共同形成盛产院士的土壤。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院士数量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区域科研能力的高低,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科学之路,薪火相传;创新江苏,潜力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