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拆墙见山:一张门票背后的“减”与“加”
2025-11-21 08:17: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朱绍岳

这两天,一张小小的门票,掀起几许涟漪。

11月19日上午,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发布通告,宣布自2025年12月1日起,灵隐飞来峰景区(含灵隐寺、永福寺、韬光寺)将免票开放——这意味着景区将主动割舍每年3.3亿—3.6亿元的稳定门票收入,以短期利益的“让渡”,换取长远发展的更广阔空间。

实际上,早在2002年,杭州就率先拆除西湖围栏,全面整合西湖南岸线旅游、商业和服务业资源,形成总长15公里的环西湖岸线景观带,使其成为全国首个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此后,景区人气不降反增,年接待量始终稳定在3000万人次以上。如今的二次“拆墙”,更是对文旅价值的深刻重构:门票“减”的是游客即兴出行的有形门槛,“加”的是产业开放度与内生动力。一味依赖门票,易陷入“体验单一—口碑下滑—客流减少”的恶性循环。拆墙,方能见山。与其被动守成,不如大胆一些、主动一些,把锁上的大门打开,而打开大门后,通过沉浸式项目、文创开发、新潮玩法做足“加法”延伸消费链条,才能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传播者”,让“流量”沉淀为“留量”。有了这样的主动破局和锐意创新,何愁客流不多、收入不丰?

“文旅”二字,“文”在“旅”前。如今游客的需求早已超越简单的拍照打卡,而是希望在游玩中收获更多的情绪价值,在景区看到“诗和远方”。为何一些景区能够让人“二刷”“三刷”?想必这些景致中,不仅有常看常新的山川风物,更有耐人再品、愈品愈醇的文化底蕴,有越体验越入心的情感共鸣。“靠山吃山”往往是一次性的:风景再好,如果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缺乏深层次、多维度的开发,游客也很难“回头”。

此外,“苏超”赛事催生的文旅风潮,同样印证了开放共赢的巨大潜力:常州端午首日对扬州市民免A级景区门票,假期接待扬州游客超15万人次;连云港凭联赛票根推出景区酒店优惠;扬州比赛日向其他12市游客免费开放21个国有收费景区……这种“舍小利取大义”的选择,既激活了单个景区的发展动能,更彰显城市胸襟,重构文旅价值逻辑,让文旅资源成为流动的民生福祉。

从西湖拆除围栏到灵隐飞来峰景区免票,杭州用两次“拆墙”实践证明:一时“丢弃”的门票收入,终将转化为更庞大的客流、更丰富的消费场景与更丰沛的产业生命力。有理由相信,只要向外开放的步子迈得再大一些,向内挖掘的力度再强一些,那些被激活的文旅消费和情感体验,必将生长出更坚韧的产业根系,孕育出更持久的发展动能。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