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周 娴
近日,“轻舟计划”孵化的《候鸟人》《粉墨》《老爹面子仗》《再见董永》等4部短片在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集中亮相,以多元视角向全国观众展现盐城的独特魅力。
在这场青年创作者与城市文化“双向奔赴”的背后,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探索意义——“轻舟计划”正以系统化的培育体系,融入中国电影的叙事脉络,让富有地方特色的故事通过大银幕焕发新的生命力。
金鸡舞台,轻舟“扬帆”
“轻舟计划”作为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江苏省电影集团与盐城市委宣传部联合发起的青年电影人培育项目,以系统化的培育理念,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创作支持体系。
该计划面向全国征集短片创意剧本,鼓励创作者深入盐城的自然肌理与人文脉络,从多维视角讲述真实而鲜活的当代盐城故事。在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舞台上,“轻舟计划”以其独特的文化表达和创新培育机制成功“出圈”,展现了一座城市与青年电影人共同书写影像篇章的深度探索。
入选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切入盐城的地域文化内核:《粉墨》通过淮剧演员的个人抉择,展现传统戏曲在当代的传承困境;《候鸟人》以湿地为背景,记录两个陌生人在自然中产生的心灵共鸣;《老爹面子仗》以轻喜剧形式,反映都市人情与身份焦虑;《再见董永》对“董永传说”进行现代重构,探讨情感与记忆。
“轻舟计划”从顶层设计出发,系统构建了完整的影视产业生态。对青年电影人而言,这是一次“创作+赋能”的双轨实践,更是一个全流程的支持体系。从5月启动全国征集,到8月组织入围主创赴盐城开展深度采风,青年影人们深入街巷阡陌,在城市肌理中寻找故事灵感。在创作工坊阶段,导师团队通过高强度研讨和“一对一”指导,为作品把脉问诊。最终遴选出的优质短片,不仅获得拍摄资金支持,更直接进入金鸡百花电影节展映通道。这套涵盖“采风—创作—展映”全流程的支持体系,精准地扫除青年影人在起步阶段面临的资源匮乏、经验不足、展示渠道有限等核心障碍,让创意真正落地生根。
青年与电影“双向奔赴”
从找寻灵感到拍摄成片,短短半年间,对参与“轻舟计划”的青年影人们而言,这是一次专业能力的淬炼与艺术视野的开拓。
“‘轻舟计划’最打动我的,是它真正理解青年创作者需要什么。”《候鸟人》导演徐伊宁感慨道。在鸟鸣中品尝咖啡,跟随专家辨认黑嘴鸥,透过望远镜远眺候鸟齐飞……这样的深度体验,让她得以捕捉到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呼吸,那些古老的淮剧唱腔、湿地的鹤鸣都不再是遥远的素材,而是“流淌在作品中的血液”。
创作工坊见证了很多影片将“痛点”打造成“亮点”的过程。“金牌编剧周运海老师建议我们将主角从独居老人调整为年轻女孩,这个改变让‘传承’主题产生更强的当代共鸣。”《候鸟人》制片人成亚妹认为,“轻舟计划”各环节都针对青年创作者的“痛点”精心设计,如同一艘承载梦想的航船,让他们获得了继续远航的勇气与能力。
让他们受益的,还有金鸡奖最佳剪辑黄琼逸提出的“声音叙事弧”构想:从开场耳机里的“声音标本”,到风声、潮水、虫鸣等环境音逐渐增强,直至结尾,口哨、鹤唳、风潮浑然一体,形成“生命合奏”。“这种以声音重塑时空的剪辑思维,实现了艺术表达的升华。”徐伊宁说,“这些顶尖导师直指我们创作中的盲点,让我们学会了用电影语言而非台词来说故事。”
“轻舟计划”还将盐城打造成一座层次丰富的“天然影棚”。从东大门(KK-PARK)的霓虹摩天轮,到燕舞(大纵湖)剧工厂的民国风情街,再到潮间带艺术村的先锋格调,这些差异化场景为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当《粉墨》摄影指导何逊为寻找上世纪80年代建筑发愁时,计划协拍团队精准推荐了大洋湾公园,那里保存完好的老建筑让影片的时代感得以真实再现。作为计划支持方,燕舞(大纵湖)剧工厂构建的标准化体系,实现剧组的“拎包入驻”和全程无忧拍摄。“在‘轻舟计划’里,创作以外的障碍基本被扫清,我们只需要专注于创作本身。”《再见董永》制片人牛甜道出许多参与者的心声。
“电影+城市”深度融合
“轻舟计划”还开创城市文化与电影艺术深度融合的新模式,让地方故事通过大银幕焕发新生命力。
“我们的初衷不仅是引进剧组,更是与青年创作者共同叙事。”盐城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阐释了这一理念的核心。在这场共同叙事中,城市提供丰富的资源与广阔的舞台,而青年影人则以其独特视角和敏锐感知,将城市文化元素转化为有温度、能共鸣的电影语言。“这种基于真诚创作的影像传播,其说服力远超传统的城市宣传片。”
在创作实践中,青年电影人通过镜头语言,深入探寻城市的精神内核。徐伊宁在调研时走进护鹤人家庭,听到一些质朴却动人的故事:有人几十年如一日记录潮汐、辨认鸟踪,有人凌晨3点奔赴滩涂救助伤鸟,有人甚至将购买婚房资金用于购买饲料和药品。更令人动容的是,当谈及这些付出时,年轻护鹤人只是平静地说:“前面的人都那样,我们不能差太多。”
“那一刻我们意识到,盐城的灵魂不在景观,而在于精神的接力——三代人以不同方式,守护着同一片湿地、同一群鹤鸟。”徐伊宁感慨道。
《粉墨》导演李珍仪是淮剧《白娘子》的“粉丝”,她决心创作一个专属于淮剧的剧本。“我们虽然讲述的是淮剧传承,实际上映射的是所有非遗在当代的生存状态。”她分享道,“许多传统艺术曾被冷落,但我相信,优秀的艺术形式总能在曲折中传承延续。无论是淮剧、发绣还是皮影,都在等待下一个登台的人。只要有人登台,就有希望。”
在国家一级编剧、电影策划杨劲松看来,这种深度融合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体验。“当游客因《候鸟人》而站在同一片湿地前,他们所见的不仅是滩涂与飞鸟,更是影片所唤起的情感共振与生命思考。”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王方进一步指出,盐城的“电影+文旅”范式为风景注入了故事情感,使取景地升华为充满叙事引力的“故事发生场”,吸引游客用镜头续写属于自己,也属于这座城市的新叙事。
记者手记
以电影计划为地方文化“铸魂”
“轻舟计划”首批短片在2025年金鸡百花电影节亮相,标志着江苏探索的“电影+文旅”模式取得实质性突破。这场青年电影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展现出一条从“物理叠加”迈向“化学融合”的创新路径。
传统影视取景往往停留在“物理叠加”层面——地方提供场地,影片带来短暂热度,这种浅层合作难以产生持续效益。而“轻舟计划”的创新内核,在于从创作源头就开启深度融合。在剧本孵化阶段,盐城的湿地生态、淮剧非遗等文化基因便被植入故事内核,使地方元素从背景板升华为叙事的情感支点。这种模式构建了从创意孵化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生态,实现了电影与地方的共生共荣。
更深层次看,这一实践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富有启示的地方样本。中国故事的魅力,蕴藏于独特的地方叙事。通过鼓励电影人深入地方,那些被忽略的历史细节、需要创新传承弘扬的非遗技艺、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得以被重新发现和激活。这些深耕于本土的故事通过金鸡百花奖这样的国家级平台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实际上是在更高维度上完成了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传播。
在这场电影与地方的深度对话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业模式的创新,更是文化自觉的生动体现——城市从被动的“取景地”转变为主动的“故事发生场”,深厚的地方文化为青年电影人提供宝贵的创作滋养。这种双向赋能,让地方文化借电影之力焕发新生,让电影艺术因扎根土地而更具魅力。 周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