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江苏舞蹈,映日“荷花”别样红
2025-10-23 08:11: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王 慧

10月18日,中国舞蹈家协会公布了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结果,无锡市歌舞剧院(江苏民族舞剧院)创作的舞剧《10909》摘得了第14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为江苏文艺再添一座沉甸甸的奖杯。

近年来,江苏舞蹈频频摘得这一中国舞蹈界权威奖项——此前,舞剧《朱自清》《红楼梦》先后折桂荷花奖舞剧奖,而舞剧《记忆深处》《深AI你》《运·河》均曾入围舞剧终评。舞蹈《思乡切·女史箴图》《雨花石的等待》则获得荷花奖古典舞奖。喜获丰收的同时,人们不禁好奇,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国家级评选中,江苏舞蹈为何屡获殊荣?佳作不断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创作密码与成功逻辑?

根植沃土,于“最江苏”中寻找共鸣

镜头拉回至8月18日,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尽管已“身经百战”,但演出开始前,无锡市歌舞剧院的演职人员仍一丝不苟地协调着每一个环节,确保万无一失。能不能摘得“荷花奖”,就看当晚这关键一“舞”了。

“荷花奖”的分量举足轻重,代表着中国舞蹈界的最高荣誉。近年来,随着《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等舞剧的不断“破圈”,这一奖项逐渐从行业盛会走向了大众视野。

舞剧《10909》以“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突破万米深渊的真实事件为蓝本,首次将深海科研题材搬上舞台,展现出主创团队勇于挑战“硬核”题材的勇气与魄力。几周之后,获奖喜讯印证了该剧的艺术价值,舞剧《10909》艺术总监、无锡市歌舞剧院院长葛丹绮激动地表示,“作品题材的独一无二性与时代精神的共鸣,打动了评委。”

近年来,江苏舞蹈佳作频出,多部作品摘得荷花奖或入围终评。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会长方标军做了统计:中国舞蹈荷花奖至今已举办14届,前十届累计评奖878个,江苏获得11个,占比1.3%。自第十一届起,随着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荷花奖”大幅压缩奖项数量,仅保留作品奖,涵盖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当代舞和舞剧等门类。在这一阶段,共评出71个荷花奖,其中江苏斩获5个奖项,占比跃升至7%。“这说明江苏舞蹈正在全面跃升,成为全国舞蹈界乃至文艺界瞩目的现象。”

江苏舞蹈何以脱颖而出?方标军说,一方面,江苏历史悠久、文脉绵长,为文艺工作者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丰沛的素材。创作者深挖地域文化,经由创新性的叙事框架进行重构,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另一方面,作品在视觉呈现和制作水准上坚持对“美”的极致追求,精致、典雅、唯美的整体风格,深刻体现了江南文化的意蕴与品格。

国家一级编导王举曾经担任过荷花奖评委,在他看来,江苏舞蹈近些年在题材选择、主题风格上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尝试,既扎根江苏,又超越地域;既尊重传统,又以现代审美进行包装,实现了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的统一,构成了角逐“荷花奖”的核心竞争力。

好的土壤,才能生出精品之“花”

精品的诞生,既源于院团精打细磨的“工匠精神”,也离不开孕育它的土壤。江苏舞蹈频频折桂,不仅是创作层面的成功,更是良好戏剧艺术生态的厚积薄发。

近年来,在国家级文化政策的引领下,我省通过省级艺术基金、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江苏重大题材文艺创作资助办法》和《江苏优秀文艺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以及紫金文化艺术节、省文华奖的推动与激励,让文艺创作生态日益完善。从扶持资助、鼓励原创,到人才培养、演出推广,江苏构建起一套艺术生产的良性循环机制。

葛丹绮对此深有体会,“政府的扶持让我们心无旁骛地进行艺术创作,是文艺作品从‘想法’走向舞台,并最终成为精品的催化剂和稳定器。”

在创作机制上,江苏秉持着开放姿态,广纳全国贤才。《红楼梦》邀请90后编导黎星、李超担纲导演,《记忆深处》《深AI你》出自著名编导佟睿睿之手,《运·河》则邀请央视春晚舞蹈总监杨威担纲总编导。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创作智慧,使江苏舞蹈能够吸收全国养分,持续保持创新活力。

“创排一部舞剧,有掉了几层皮的感觉。”回顾角逐“荷花奖”的经历,扬州歌舞剧院副院长、舞剧《朱自清》的主演周晨感慨良多。那段日子,主创团队除了吃饭和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排练。剧院专程外邀了导演刘小荷、张帝莎联袂执导,她们打破传统、不拘一格的编排方式,为作品带来了质的改变。“以往我们剧院只排演几分钟的短节目,《朱自清》是我们的第一部舞剧,把大家的格局和视野彻底打开了。演员们不再只是完成舞蹈动作,而是开始进入人物内心世界,真正实现了从‘技’到‘艺’的升华。”

广纳贤才的同时,江苏亦注重本土青年编导的培养。近年来连续举办江苏省舞台艺术优秀青年人才研修班,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坐镇把脉、“一对一”指导,为发掘新人、培育新作提供了重要平台。王举曾在南京“长驻”半年时间,全程指导多部作品创作,“一期研训班,愿意花4个多月的时间,进行‘一对一’的作品跟踪指导,这在我过去的从业经验中实属罕见,江苏的做法难能可贵!”

市场,是检验作品的“金标准”

民族舞剧《红楼梦》是一部兼具艺术价值与市场号召力的破圈之作,不仅在专业领域获得高度认可,还凭借“一己之力”带火了南京的演出市场。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廖屹统计过,《红楼梦》在南京演出期间,约有八成观众来自外地,对酒店、餐饮产生了一定的拉动效应,成为文化赋能经济的生动案例。

省文旅厅艺术处副处长毛小菁表示,江苏舞蹈正呈现一种崭新的气象,政府、院团和市场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省内文艺院团的创作热情被激发,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推动了整体创作水平的跃升。观众审美水平日益提高,购票观演成为文化消费新常态。

奖项和赞誉纷至沓来,江苏舞蹈如何让这股艺术热潮持续涌动、生生不息?

“荷花奖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一部作品的价值在于持续演出、常演常新。”周晨说,今年《朱自清》进行了轻量化改编,团队由之前的上百人精减至30人,降低了演出成本,增加了演出灵活性,作品不断走进小剧场、学校和基层社区,抵达更多观众。今年,《朱自清》已演出30余场,未来每月计划安排7至8场。

方标军认为,江苏舞蹈未来在深耕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同时,应更大胆地开拓现实题材和未来题材,可以聚焦江苏的科技创新、都市生活、乡村振兴等主题,讲述正在发生的“江苏故事”和“中国故事”。作品除了追求“美”和“情”,还应追求更深刻的哲学思辨和社会观照,在形式和内容上要敢于做“减法”,尝试更先锋、更个性化的表达。

“获奖固然是对一部作品艺术水准的重要肯定,但作品的价值,仍需通过市场来检验。”王举认为,好舞剧必须走向人民,在持续演出中焕发艺术生命。“因为观众的需求,是我们创作的目的。老百姓满意不满意,是艺术作品评分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准。”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