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宏斌
通讯员 杨旭 顾皓
国庆长假期间,位于姜堰高新区的江苏汉峰数控科技有限公司内,50余名员工坚守岗位赶制订单。“今年1至9月产值达8000万元,已超去年全年,目前在手订单排至明年10月。”公司总经理魏文权甚是开心。
记者走进汉峰公司标准化车间,工人正测试法兰自动化生产线,即将发往河北、山西等地。“毛坯投入后,仅需50秒,车、铣、钻、检测、打标、包装全流程一气呵成,产出锃亮光滑的标准化法兰!”魏文权指着一套生产线介绍,传统法兰加工,同样的流程需一名熟练工人至少耗时1.5小时。“我们可以量身定制智能制造设备,为客户提供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绿色高端的智能化生产线。”
这份底气,源于企业多年来深耕自主研发创新。
魏文权是安徽人,2008年,他在姜堰推销机床时,被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2011年,汉峰数控成立,魏文权负责跑销售、摸市场,曾任国外机床厂技术骨干的弟弟魏文龙,负责带领团队搞科研、钻技术。2012年开始,汉峰与中科院沈阳计算机研究所合作,累计投入千万元坚持软硬件自主研发。历经6年,自主研发的苦功终获回报。2018年,上市公司江苏力星通用钢球股份有限公司在多方比对后,选择了汉峰的高端数控机床,设备安装调试后,性能比肩进口设备,价格却低了30%至50%。
此后几年,力星累计采购汉峰百余台数控机床等智能设备,并在2024年创成“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力星的示范效应让汉峰订单激增。2021年底,汉峰借助姜堰高新区多项政策支持,入驻标准化厂房,嫁接浙江大学、江苏大学等科研院所人才资源,科研团队壮大至20余人,迈上“追‘新’逐‘质’”快车道,研发的五轴四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重复定位精度达±0.003毫米(发丝的1/20),破解高端制造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必须靠自己攻关。”这是魏文权常挂在嘴边的话。面对直径65至95毫米轴承钢球自动化生产难题,汉峰科研团队攻关6个月,通过特殊设计工装夹具、编写专属计算软件,反复试验后成功研制WF-45QTN专用机床,不仅能一次性自动化制成钢球,表面精密度远超国标,还让生产效率提升80%、用工减少80%。
“汉峰为我们定制的HGATV-45L盘类部件自动一体机,集成铸造件车正面+外圆、车反面+内孔、钻孔+倒角全流程,传统工艺得靠3台机床流水线加工。”江苏龙腾特钢集团设备采购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采购200多台套汉峰智能设备,企业实现从毛坯入线到成品包装入库的全流程高效运转,成功获评“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
如今,汉峰已拥有100多项专利(含20项发明专利)、19部软件著作权,实现从数控系统、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电主轴到动静压导轨等核心部件100%自主可控,彻底打破国外垄断,为客户节约30%至50%的设备投入成本。2025年新发布的“智能法兰运输机构”专利,以模块化设计攻克复杂物流场景。企业掌握的超精密多轴联动数控、AI智能系统、多机器人协同控制等核心技术,更是彰显出“中国智造”的创新韧性。
“刚入驻高新区时,企业产值近5000万元,今年可突破1亿元。”魏文权信心满满地说,目前姜堰高新区已协调40多亩土地,支持汉峰新建厂房、扩大产能。下一步,汉峰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打造智能化工厂的“芯”引擎,力争每年新增产值5000万元以上,助力更多企业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