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百景说长江|两水相逢,于交汇处聆听岁月长歌
2025-10-20 11:10:00
来源:交汇点新闻
【字号:  】【打印

从仪征鼓楼的晨钟暮鼓到谏壁船闸的货轮穿梭,从盐都十二圩的盐运盛景到渡江文化园的精神丰碑,长江的浩荡碧波与大运河的婉转清流在此相拥,便在江淮大地勾勒出“江河交汇”的独特图景。

江河交汇之处,以多元姿态诉说着长江与运河共生共荣的千年故事,也书写着新时代的发展华章。

鼓楼传古,盐都续繁

晨钟暮鼓,百年司时。矗立在仪征城中心的仪征鼓楼,自建成以来便与万里长江紧紧相连。它见证了这座城市“枕江而居、因港而兴”的一段历史。

地处长江北岸的仪征,自古就是长江水运的重要节点。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彼时大运河入江口从扬子津延伸至白沙镇,朝廷在此筑城设建安军,而如今的鼓楼,正是当年建安军军城的南门。彼时南门紧临长江,站在城门之上,便能望见江潮拍岸、漕船往来的繁盛景象。长江与运河的水汽,从建城之初便浸润着这座建筑。

随着时光推移,长江河道逐渐南移,昔日紧依南门的长江,到明朝初年已与新南门相距约两公里。明朝建立后,北宋时期的建安军城墙大多被拆除,唯有这座南门城楼被保留下来,改建为公共报时建筑,名其为“鼓楼”。从此,这座城楼从军事防御的城门,变为规整百姓作息的“公共时钟”,再到如今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身份变迁,背后是长江河道的迁徙轨迹,更是大运河入江口不断南移的历史缩影。

深挖鼓楼的历史,更能发现它与江河联运、漕运经济的深厚羁绊。大运河的前身邗沟,春秋时期的入江口“江水池”,便位于如今仪征市新城镇北面,这意味着仪征从古代起就是江河交汇的重要节点。到了北宋,漕运规模达到中国历史顶峰,年运输量达几百万担,是唐朝的10倍之多。当时,粮食经大运河运至仪征后,会先卸入仓储,而返程的漕船绝不会空载——它们会装满淮盐,运往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等地。仪征市历史文化学者巫晨告诉记者:“许多人误以为北宋漕运从瓜州通行,实则不然,北宋初年瓜州对岸地区属南唐管辖,朝廷主要依托仪征白沙口的水运优势,实现粮食北运、淮盐南输,而鼓楼所在的建安军军城,也就是现在的仪征,是这场繁忙漕运的一个重要枢纽。

作为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的“见证者”,鼓楼让仪征与江河共生的千年故事,在晨钟暮鼓中代代相传。而在相距不远的仪征盐都十二圩,也曾发生一场漕运浪潮里的盐韵新生。

“一盐兴盛,百业兴旺”,仪征紧邻京杭运河支流,独特的“江河联运”区位,让它从唐朝起便成为盐运集散点;到了清代,朝廷在十二圩延伸旧港、扩建码头,这个小渔村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盐运重镇,更被誉为古代盐业史上“最后的辉煌之地”。

当年的十二圩,长江江面漕船首尾相接,最长时绵延数十里,盐工们肩扛手搬,将江淮地区的盐装入漕船,再通过长江运往全国各地;码头周边,盐仓鳞次栉比,盐商公馆、票号、客栈应运而生,甚至出现了专门的“盐帮”文化。可以说,长江“黄金水道”让十二圩从渔村蜕变为“盐都”,让盐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成为长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脉。

近两年,盐都十二圩以“历史文化+文旅融合”为方向,开启了新的蜕变。老盐仓改造为盐业文化展厅,泛黄的盐运账本、生锈的运盐工具,静静诉说着长江与盐运的千年故事;旧码头修缮成观景平台,游客站在这里,既能眺望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粼粼波光,也能想象当年“万船聚港、盐商云集”的盛况;周边配套的盐主题文创店、特色餐饮,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盐文化”的独特魅力。

渡江铸碑,舰艇承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在扬中市新坝镇栏杆桥码头,长江夹江的水波轻轻拍打着岸边,渡江文化园就矗立在这里,与镇江、扬州隔江相望,将70余年前的渡江战役记忆定格。2014年,为传承渡江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扬中在昔日解放军渡江的核心区域,建起了这座红色地标,“我送亲人过大江”主题雕塑,成为园区的灵魂所在。雕塑中,渔家姑娘奋力摇橹,解放军战士紧握钢枪,生动再现了当年“军民同心、共渡长江”的感人场景。

走进渡江文化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渡江战役史料馆,馆内陈列的旧军帽、冲锋号、渡船模型,以及亲历者的口述影像,将游客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49年4月,扬中百姓划着渔船,冒着枪林弹雨,将一批又一批解放军战士送过长江,用小船撑起了“大渡江”的胜利。如今,这里已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逢节假日,学生、党员、游客纷纷前来,在雕塑前敬献花篮,在史料馆里聆听故事,让渡江精神在长江岸边代代相传。

作为人民海军诞生地,泰州将红色基因与江海情怀相融,在长江之滨打造了一座“可触摸、可体验”的海军舰艇文化园。舰艇港池内,退役的驱逐舰、护卫舰静静停泊,舰体上的锈迹记录着它们曾在蓝海劈波斩浪的岁月;长江国家级生态涵养区里,芦苇摇曳、水鸟翩跹,生态保护与红色教育在此和谐共生;渔船避风港为当地渔民提供了安全保障,尽显“军民鱼水情”;而绿地与村落环绕其间,让这座军事主题园区多了几分自然野趣。

“登上舰艇,才算真正读懂海军精神。”这是游客对园区的共同评价。在这里,游客可以登上舰艇,走进驾驶室、弹药库,触摸冰冷的钢铁舰体,聆听讲解员讲述舰艇的服役故事;园区还开设了“海军科普小课堂”,通过模型展示、互动游戏,让孩子们了解海军装备发展历程;每年“海军节”期间,这里还会举办舰艇开放日、老兵宣讲等活动,让革命传统教育变得鲜活生动。泰州海军舰艇文化园让长江之滨多了一处红色教育基地,也让“向海而兴、保家卫国”的精神在江河交汇处深深扎根。

古闸焕新,百业沐风

镇江素有“五口通江”的美誉,而如今,真正承载通航重任、连接长江与京杭运河的,唯有谏壁通江口。坐落于此的谏壁船闸,是京杭大运河苏南段的起点,更是江河交汇之处的“经济引擎”,誉为“江南第一闸”。

作为长江与运河联运的关键节点,谏壁船闸承担着华东地区重要物资运输的重任。这座古老的船闸,有着惊人的“吞吐能力”。曾创下单日双闸放行760艘货轮、10拖船队,总通过量达92万吨的纪录,稳居江苏复线船闸船舶通过量榜首。如今,谏壁一线船闸的升级改造即将完成,新的控制系统、更宽的闸室、更完善的配套设施,将让这座“老闸口”焕发新活力,预计改造后船舶通过效率将提升30%,进一步巩固“江河联运枢纽”的地位。

除了经济价值,谏壁船闸的旅游潜力也正逐步释放。近年来,镇江依托船闸打造了“运河风情观光带”,游客可以登上观景台,观看“闸门起落、货轮穿梭”的繁忙景象,感受“江河交汇”的航运魅力;周边还配套运河文化广场、航运博物馆,让游客在了解船闸历史的同时,体验江南水乡的航运文化。

从历史文脉的延续到红色精神的传承,从经济活力的迸发到文旅融合的创新,长江与运河交汇之处,每一处景点都是江河交汇的生动注脚。在这里,江河不仅是地理的交汇,更是文明交融、精神传承和发展共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童棹凡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