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文化艺术节7部老戏赢得满堂彩
2025-10-20 07:56: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王 慧

“好——”10月10日晚,常州锡剧院复排的青春版《攀弓带》在东台王昆大剧院上演,现场掌声雷动,喝彩声不断。

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好戏正酣,今年首次将经典复排剧目纳入会演板块,扬剧《袁樵摆渡》、锡剧《攀弓带》、京剧《诗文会》、京剧《乌龙院》、黄梅戏《真假新郎》、通剧《陈英卖水》、锡剧《孟丽君》7部老戏轮番上演,这些历经时光淬炼的经典剧目,在继承剧种基因与流派特色的基础上,融入当代审美意趣,既让老戏迷寻得“熟悉的味道”,更让新观众领略经典的魅力,在舞台上实现了“逆生长”。

老戏新韵,穿越时光的永恒魅力

“驾彩云,下九霄,飘飘低降……”10月10日14:30,优美柔和的“银纽丝”唱腔在泰州梅兰芳大剧院响起,扬州江都区扬剧团复排的扬剧《袁樵摆渡》,以一段浪漫的仙凡之恋折服了观众。演至动情处,台下戏迷情不自禁跟着哼唱,赞叹声不绝:“剧情好、场景美、有韵味!”“还是乡音最好听。”

扬剧在苏中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袁樵摆渡》更是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上世纪20年代,江都香火戏老艺人周荣根创作幕表戏《袁樵摆渡》;上世纪70年代,扬剧名家蒋剑峰、华素琴将其发展为独幕戏;如今,华素琴的关门弟子李霞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对这部戏进行了全新演绎。

复排《袁樵摆渡》并未“大拆大建”,但在细节处暗藏巧思。舞美融入江都邵伯甘棠树、邵伯驿、大马头、斗野亭等地域元素,唱腔中则糅合了邵伯秧歌号子,乡音乡韵,亲切感人。江都区扬剧团团长、剧中饰演袁樵的杨勇,与饰演张三姐的李霞戏里戏外都是夫妻,这份默契为演出增添了别样的情感张力。每当掌声响起,杨勇的心中就涌起一阵感动:“经典若不被复排,就像金子被埋没。我们所做的事情,意义非凡。”

时而婉转妩媚,时而阳刚洒脱。舞台上,无锡市锡剧院院长蔡瑜饰演的孟丽君,在旦角的柔美与生角的英气间自如转换,游刃有余。为了配合角色需要,华服之下,她有时得身着填满棉花的胖袄,每场演出都是对体力的极大考验,回到后台常常汗透衣襟。

作为与《珍珠塔》齐名的锡剧经典,《孟丽君》是锡剧一代宗师、“梅派”创始人梅兰珍的巅峰之作。该剧自上世纪50年代经挖掘整理搬上舞台以来,始终是锡剧艺术的一张亮眼名片。蔡瑜认为,经典作品中沉淀着前辈的艺术智慧,是取之不竭的富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孟丽君,孟丽君不仅是才情出众的闺秀,更是勇于打破桎梏、突破命运的女性。她身上散发的自主、智慧与勇气,在今天看来依然闪闪发光。”

守正创新,寻找最佳“黄金分割点”

经典复排,最难把握的就是“守正”与“创新”的平衡。一味保守,易使经典成为“老古董”;过分创新,则可能丢失剧种的魂魄。艺术节上的复排剧目,正是在这“两极”之间找到了“黄金分割点”,让观众觉得“戏还是原来的戏,可又比原来的好看了”。

10月11日,江苏省京剧院复排的京剧《诗文会》在江阴大剧院精彩上演。该剧改编自古典传统戏剧《绿牡丹》,经京剧大家张君秋先生演绎后成为一代经典。导演张建强“尊古不泥古”,在保留张派经典唱腔的基础上,大胆融入昆曲元素,特邀梅花奖得主孔爱萍设计身段,增强舞蹈性和观赏性。“传承不是照搬,而是理解大师当年的创新精神。我们今日所为,正是循着先生的脚步,移步不移形,修旧亦如新。”

10月15日晚,金湖县文化艺术中心座无虚席,黄梅戏《真假新郎》的演出现场笑声此起彼伏。这部轻喜剧讲述了落魄书生王子连、表兄莫才和才女胡秀英之间因误会而引发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盱眙黄梅戏团团长许章响表示,此次复排最大的亮点在于语言的现代化处理,将原本拗口的传统戏词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口语表达,“台词改得贴近生活,观众更容易入戏,连小朋友都看得目不转睛,笑声不断”。

通剧作为流行于南通地区的地方戏曲,其源头可追溯至千年以上的“童子戏”。南通市通州歌舞团(通剧团)复排的通剧《陈英卖水》,对情节做了最大限度的凝练,将通剧最具代表性的“锣鼓”元素融入舞台装置,构建出“一桌二椅”的新格局。团长季新华介绍,《陈英卖水》在音乐设计上既保留通剧的古老形态,融合巫戏与傩戏元素,以叙唱方式推进剧情,又巧妙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地道的南通方言演唱,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

薪火相传,让经典永远年轻

戏曲传承,关键在人。台上年轻人演,台下年轻人看,老戏才能真正“活”在当下。

常州锡剧院创排的锡剧《攀弓带》,以“青春版”的全新姿态亮相,让朱彦秋、姜达、陆新宇、曹诗韵等一群20多岁的新生代演员站到了舞台中央。看完演出后,淮剧表演艺术家裔小萍十分动容,“孩子们演得太好了!青春版剧情更紧凑,演员表演真挚动人,完全‘拉’住了观众的情绪。”

“《攀弓带》是常州锡剧院的‘骨子老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导演王胜标说,这次让年轻人挑大梁,是为了“以戏带功”——既让老戏有新模样,又使年轻演员练了本事。

以往总被贴上“老年艺术”标签的戏曲,如今观众结构正在悄然改变。南京市京剧团的《乌龙院》10月12日在盱眙大剧院演出时,4位“90后”“95后”年轻演员通过精准的台词节奏和肢体配合,将阎惜姣的嗔怨与算计、宋江的隐忍与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团长王珏惊喜地发现,台下观众多了许多年轻面孔。

“这出戏特别考验基本功。”王珏透露,剧团原本只会“活捉三郎”最后一折,但为了完整传承京剧大师周信芳的这部代表剧目,年轻演员们跟着上海京剧院的老师一折一折学完了全本。“虽然这些年轻演员的舞台经验尚浅,但他们表演有活力,情感有张力,在一次次排练中不断精进,对复杂情感的把握也越发到位。”在他看来,复排经典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要把老先生的精华完整接过来,在演出中把年轻人的功力“逼”出来。

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戏曲理论家汪人元认为,传统剧目的复排与上演和新创剧目同样重要。“经典剧目代表着各个剧种在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积累’,复排则是遗产抢救与保护、人才有效培养、观众的吸引与引导、良好戏曲生态环境建设的最好方式。”

大幕开合间,古老戏曲悄然间完成了当代转化。当年轻人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当新观众为老剧目欢呼,人们看到:经典的DNA,永远跳动。戏曲的生命,永远年轻。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