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所知名高校和重点技师学院就业负责人及200名高校学生齐聚扬州
2025-07-25 09:16:00
来源:扬州日报
【字号:  】【打印

通讯员 扬人才 扬人轩 记者 马惠敏

7月24日,2025年江苏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在扬启动,同步开展万名大学生看扬州活动,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近百所知名高校和重点技师学院就业负责人及200名高校学生齐聚,共叙友情,共话合作,共促就业。

本次活动以“职引‘江’来 践行青春”“追梦来扬 ‘州’到爱才”为主题,采用“政策推介+产业体验+人才夜市+文旅体验”的模式,向青年学子们发出诚挚邀约。大学生们除了现场聆听扬州人才创新创业生态情况外,还受邀参加“扬州夏日 人才盛汇”东关街人才(文旅)夜市专场招聘会,并走进知名企业、重点园区和科创平台,深入了解扬州产业生态、感知城市发展活力。

1

近百所高校聚扬州促就业

据悉,此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吸引了全国近百所高校、技师院校200余名大学生参加,其中985高校17所、211高校34所、双一流高校38所,专业覆盖电子信息、机械机电、材料科学、生物医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与扬州产业结构高度契合,与企业人才需求精准匹配。学生们将在我市主导产业、重点企业进行岗位实习实践,沉浸式体验扬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人文底蕴,真切感受用人单位求贤若渴的满满诚意和广纳英才的开放胸怀。

近3年来,我市共组织1.2万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参加就业见习实践活动,发放就业见习补贴共计2000多万元,留用率居全省前列。今年,扬州共开发各类实践岗位1524个,吸引超4000名大学生报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启钱说:“扬州的人才政策、营商环境,基础设施,文化氛围对高校学生非常有吸引力。”

苏州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靳葛表示,暑期社会实践开创了校地、校企合作新模式,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就业的精准性、协同性和有效性。

2

近千岗位点燃“求职热”

昨晚,华灯初上,晚风吹散夏日暑气,2025“扬州夏日 人才盛汇”东关街人才(文旅)夜市热闹举行。企业化身摊主“挑灯纳贤”、求职者穿梭其中“星夜觅岗”,夜聘与夜娱、夜购、夜游等融为一体,以夜市“烟火气”为创业就业“聚人气”,呈现出近悦远来的就业“新风景”。

“亚威机床招聘电气、自动化以及机械相关专业,月薪7000元至12000元;嘉华电气招聘机械、电气、电子科学、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月薪8000元至16000元;日精电子招聘机械类、工业工程类、智能装备类,月薪10000元至12000元……”现场企业负责人精心安排,给大学生们开展了一场“沉浸式”求职面试,通过和面试官现场一对一的交流,让大学生们提前了解行业招聘标准,提高自身的应聘技巧,增强了临场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受到大家的欢迎。

据了解,此次活动共组织全市40家优质企事业单位提供209个岗位、979名人才需求,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来扬留扬就业创业。同时,结合青年人才需求,设置招聘直通车、人才政策咨询、非遗体验等多元化专区,既强化服务的专业性与保障性,又通过丰富的特色活动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精准满足不同群体的求职体验需求。

“今天的活动,让我看到了扬州对人才的诚意和发展的良好势头。现场与企业的交流,也让我以后选择在扬州就业有了更多的底气。”东华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吴伊梾说,通过沉浸式的求职场景,让她直观感受到了扬州的活力与温度。

3

万名学子感受城市脉动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当前,扬州正聚力打造“青聚、青创、青享、青爱”的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力求将千年古城打造为当代青年逐梦奋斗的“首选之地”。

“万名大学生看扬州”活动期间,高校学子们深入中航机载、扬杰电子、纳力新材料、稻源科技等10家重点企业和科创平台,实地查看扬州国际人才社区、运河湾人才社区等人才公寓,领略扬州现代产业活力和人才服务引力,为推动扬州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青春动能。

自2023年以来,累计近1.8万名高校学子参加“万名大学生看扬州”活动,直观感受城市发展脉动。同时,为进一步吸引大学生来扬留扬,我市打造“青享码”,推出全市203条线路公交免费坐,59家景点免费游,19家青年人才驿站免费住,6家指定体育场馆免费玩,12家淮扬美食优惠享,5个青年人才友好街区、64家精品店铺悠闲逛等“四免两优”共190项免费优享特权,累计吸引9.8万名大学生注册,其中99502人次免费游景点,294人次畅享运动场馆,81566人次免费乘坐公交出行。

“这种沉浸式的实地探访能够更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企业的优势所在和人才培育模式。”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电器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辽宁籍学生王睦青表示,“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扬州,通过活动,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深入了解,扬州产业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有很多岗位与我所学专业契合,还有优厚的人才政策,扬州将是我未来就业首选地之一。”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