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更快更优,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得高分
2025-07-09 09:23:00
来源:扬州日报
【字号:  】【打印

实习生 谢意 记者 默然 马惠敏

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聚焦“四个着力点”,是摆在扬州面前的一张“考卷”。

今年6月18日,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上,市委书记王进健指出,全市上下要严格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强调的重大要求、重要任务,围绕在全省挑大梁中争作贡献、争当一流,加快迈上“两个万亿”台阶,不断提升扬州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贡献度、显示度。

发展中,扬州如何聚焦“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发布会上,记者对话相关部门。

“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交出精彩“成绩单”

“十四五”期间,扬州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具体取得了哪些成绩?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峰说,“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推进“制造强市”和“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发展速度更快、产业结构更优。

看产业体系,越来越优,越来越完善——

发展速度加快。全市GDP总量从2020年的6048.33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7809.64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8200亿元。2024年,高邮、仪征、江都、邗江、广陵GDP迈上千亿元台阶,高邮、仪征、宝应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名单。

产业结构调优。市委、市政府确立了“613”产业体系。2024年,全市6大主导产业产值达7406.8亿元,13条新兴产业链中9条规模过百亿元。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数控成形机床、智慧照明等产业先后入选国家级产业集群。

园区加快培育。出台《关于加快专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25家提质扩量主导产业专业产业园区和18家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专业产业园区。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高新区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高新区4个、科技产业综合体400万平方米。

看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发展越来越快——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突破40%,较2020年的34.6%提升近6个百分点,为全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建成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南大新材料概念验证与中试转化基地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获批省工程研究中心41个,累计获批数达107个,其中85个由产业化公司承担。

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2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企业达到1825家,较2020年增加871家,占全部规上企业的40.8%,较2020年增加6个百分点。

看服务业发展,稳中向好、好中向优——

产业规模持续做大。当前,服务业已成为扬州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板块”。围绕“9+6”服务业发展体系,推动服务业占GDP比重从2024年底的48.8%提升到52%,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1.3%。目前,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达1730家,较2020年(799家)实现翻番。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以来,累计新增列省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124个,计划总投资2502.96亿元,数量位居全省前列。2025年,入选列省服务业重点项目55个,当年计划投资184.5亿元,均位列全省第2。

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19家、领军企业10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45家、领军企业44家。4家企业入选2024年全省首批品牌强国工程。全市37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今年1—5月实现营业收入502.7亿元,吸纳就业人员11.2万人。

扬州全社会研发支出去年首破200亿元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科技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做好各项科技工作,科技创新浓度和贡献度不断提升。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浩岭说,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3.1%,全社会研发支出首次突破200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支出比重达4.66%,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2516家和3252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12亿元,国家海外科技引才专项、独角兽企业等实现了零的突破,国家创新型城市能力评价名列第41位。

尤其是今年以来,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通过科技创新工作例会、专题协商审议、重点调研座谈等方式,亲自研究部署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制定实施关于贯彻落实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工作部署年度任务清单、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工作要点、科技创新工作要点等一系列文件,领导全市科技系统聚焦“6群13链”和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领域,在引育企业创新主体、建强创新载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产业科创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

看创新主体,“增”的势头持续强劲。坚持“移大树”和“育新苗”并重,打好科技招商、高企引育、科小备案“组合拳”,组建科技招商工作专班,上半年招引科技型企业610家、高新技术企业220家,高企申报摸排数较上一年增长近16.5%,新备案组建25家创新联合体,“揭榜挂帅”累计挖掘企业技术需求192项、促成新的技术合作超2000万元,航天锂电、纳力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扬杰获批省重点实验室,迈安德、新扬等企业布局建设科创中心、研究院。

看载体平台,“建”的力度不断加大。高邮、江都、宝应3家高新区成功晋级为省级高新区,扬州高新智创园入围全省首批“硬科技”标杆科技企业孵化器,扬州大学获批重组省级重点实验室,国汽轻量化研究院获批全市首家省概念验证中心,中航沈阳所扬州院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积极创建省技术创新中心,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中航共性技术平台研发基地、南京大学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与中试基地等重大科创平台加快建设。

看科技成果,“转”的通道更加顺畅。市政府与南京大学、扬州大学签署新一轮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扬州高新区联合扬州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申创省“双高协同”试点,高质量举办产业科创名城创新场景发布对接会、世界隐形冠军创新场景专场对接会等活动,常态化推进创新应用场景供需对接,促成新一代X射线平板探测器等“拨投结合”重大科创项目落地。

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长成林”、未来产业“快生根”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引擎,而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舞台,两者紧密联系、互融共促。

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雷霆介绍,近年来,扬州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主航道,聚力推进“613”产业体系建设,以产业的创新转型,推动了工业规模总量跃升、产业质态提升。

一方面,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推进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一是压茬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内培外引”。连续实施3轮三年培育行动,针对存量建立了国省市三级培育库,推动实施“六赋”行动(科技成果赋智、产业生态赋强、数字化赋能、金融赋力、人才赋技、质量品牌标准赋值),针对增量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域外资本对接活动,与长三角专精特新企业服务联盟开展合作,已形成12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9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761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9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梯队。

二是“点链面”结合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攀高走深做实。“点”就是分类推进骨干企业标杆创建,“链”就是分行业制定解决方案,“面”就是加强信息化生态打造和基础设施布局。2024年,新入选《国家5G工厂名录》13项(全国第3、全省第2),工信部实数融合典型案例4个(全省第2)、卓越级智能工厂2家(全省第4),智改数转网联推进度列我省二类地区第1,创成国家“千兆城市”。2025年新获批省先进级智能工厂186家、列全省第3。

三是以新模式新业态推进绿色化服务化转型。编制了《扬州工业能效指南》为新项目引建和老旧项目的淘汰提供评价标准和参考依据,推广节能低碳技术,支持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2024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绿色标杆41家(累计112家,其中国家级29家),获批了全省首家工信部废铜铝加工行业准入条件企业。

另一方面,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开辟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新赛道。

一是以“十百千”工程为抓手打造企业创新梯队。以每年滚动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中心100家,三年新增企业研发机构1000家为目标,提升企业研发能力。2024年全市新增省级中心59家(全省第5)、累计达407家(全省第4),新增市级中心104家、累计达1231家,制造业创新指数列全省第5。推动中试平台能力提升,重点培育28个制造业中试平台,有4家企业已经入选省级培育库。

二是以“揭榜挂帅”为手段强化核心技术攻关。近年来,针对“613”产业关键节点,扬州不断健全“政府征题—专家审题—企业接题—政策扶持—推广应用”的全流程攻关体系,重点以13条新兴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和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开展协同攻关,2024年获批省攻关项目4项、择优支持市级攻关赶超项目31项,累计获批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6项、省补资金1.9亿元,助力我市机床从传统家电切换到新能源汽车赛道、混合动力汽车运输船从长江驶向大洋。

三是以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坚持政策引导、市场拉动、应用牵引,系统推进“三首两新”(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和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2024年,我市新增入选《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88项,覆盖了医疗器械、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核电等领域,9个创新产品列入省政府采购目录。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