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鑫津 张韦
早上7时,位于高邮经开区的“乡见”厨房明档窗口又飘出阵阵粥香。82岁居民许芝荣支付2元后,取走一份热气腾腾的菜粥和包子。这个设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助餐点,日均服务120多位老人,花费不超过8元就可以吃到两荤一素——这组数字背后,是扬州对“民生无小事”的执着诠释。
这座古城将“老有所养”视作民生考卷的核心命题之一,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上,进一步书写出“老有优养”的答案。扬州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徐德林介绍,近年来,扬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先后颁布全国首部优待老年人地方性法规、省内首部居家养老服务地方性法规;在省内率先提出“颐养社区”概念,目前基本实现主城区全覆盖,打造的老年友好型“颐养之城”项目获评2024年中国民生论坛“民生示范工程”案例。
前不久,紫阳苑小区徐阿姨向社区提交了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申请,施工人员立即上门对家里的卫生间门进行拓宽,并在马桶旁安装了扶手,还有助浴椅、防撞条、声控灯等辅具,让因患重病行动不便的她也能方便如厕。2022年,扬州将困难老年人的家庭适老化改造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去年,扬州又积极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辅助器具适配等方面,共为7365户老年人家庭提供适老化改造服务,其中困难老年人家庭可享受上限3000元全额补贴。
颐养社区的温情还不止于硬件改造。家住广陵区湾头镇万福社区的嵇正香,年事已高且患有慢性疾病,但只需一个电话,签约的家庭医生即可快速上门。如此丝滑的“体验感”源于当地积极推行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数据显示,去年扬州常住人口签约率45.54%,重点人群签约率81.23%,签约居民、家庭医生和基层机构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攀升。
在夯实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扬州将养老服务触角进一步延伸至社区场景,以“颐养社区”建设为抓手构建“15分钟养老生活圈”。自2017年启动建设以来,扬州累计投入4.8亿元打造235个示范社区。广陵区文峰街道三里桥社区打造“银龄公益岗”,鼓励老人参与志愿服务,用服务时长兑换积分用于社区食堂就餐、健康问诊等,形成“老有所为”的良性循环;江都区仙女镇乐和社区开设健康讲堂、艺术课堂、书香学堂,丰富老年文化生活……这些创新实践背后,是全市1416个养老服务站点织就的服务网络,让老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半径内触达多样化养老服务。
颐养社区建设是重构老龄友好的空间伦理,而医养融合则是打破资源壁垒的生命守护。扬州经开区文汇街道医康养护综合服务中心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的“医养体”,中心将20张闲置病床改造为养老床位,打造“上午问诊、下午康复”融合照护模式。83岁的李爷爷在此经历了从脑卒中急救到康复训练的全流程服务,“医生和护理员每天联合查房,再也不用折腾转院了。”李爷爷说。
扬州在医养结合领域持续探索,引进九如城集团,扶持康寿乐、安美、壹家等一批本土医养结合专业护理院,以“全周期健康守护”为目标向高品质养老服务体系进阶。仪征江扬天乐湖护理院与苏北人民医院共建的远程会诊系统,让老人在湖景房内接受三甲医院专家问诊。数据显示,全市医养结合床位有8065张,34家医养机构中民营占比达65%,形成公立保基本、民营供多元的格局。扬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周丹介绍,扬州还将稳步提升护理型床位占比,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医保结算方式,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国有资本的入场,更为这场养老变革注入新动能。2024年,扬州调整扬子江文旅集团资源,正式组建扬州康养产业发展集团,形成“机构+医疗+科教+文旅+智能”全链条康养产业体系。其运营的省五级养老机构——玖玖江南竹西店,入住率高达95%,认知症照护占比20%。该集团总经理孙娟坦言:“我们推出了高级整合照护方案,精心设计认知症照护计划,以科学路径助力机能康复。”由该集团主导的城市康养中心项目预计今年下半年启动,将盘活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旧址,规划590余张差异化床位,配备旅居公寓、活力公寓、适老展厅、老年大学等,并搭建智慧监护体系,提供“医康养护食娱”六维协同的高端品质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