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祁宗华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金钥匙”,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近年来,盐城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创新为笔、产业为卷,锚定“绿色低碳”发展坐标,从需求对接、平台搭建、人才培育三端发力,破解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精心绘制科技成果转化的壮丽画卷,让实验室的“金点子”加速转化为生产线上的“金果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创新动能。
需求“精准画像”
让科研围着市场转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与政策保障,制定出台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专项激励政策,结合“园艺式”精准滴灌与“雨林式”生态培育,为科技与产业融合保驾护航。
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企业痛点难点。如何打通从“书柜”到“货柜”的“最后一公里”,盐城探索出自己的路径。鼓励开展技术攻关,强化“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机制,实施前沿技术研发计划,积极探索“赛马制”“里程碑制”“业主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精准发力打通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7月1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盐城分中心开发的全球供需对接平台——“盐科宝”正式上线运营,全面集成找需求、找成果、找专家、找企业、找资金、找政策等“一站式”功能,推动和促进创新“供给端”与技术“需求端”精准高效对接,从而更好推动和实现科技成果“有组织转化”。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盐城分中心组建专业团队,深度走访113家企业及载体,绘制涵盖高温滤材研发、智能装备优化等领域的48项技术需求图谱,成为精准匹配科研供给的“导航图”。
在国华盐城公司海上风电基地,一场“揭榜挂帅”带来的变革正在上演。面对深远海风电、光伏、储能多能互补的技术难题,企业通过盐城“揭榜挂帅”平台发布需求,吸引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院校联合攻关。如今,该项目不仅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还成功研发出自主化海上能源装备,让盐城深远海风电建设成本降低15%,为打造绿色能源示范区筑牢技术根基。
盐南高新区的科技情报官队伍,则用“地毯式摸排”挖掘企业“隐性需求”。这些科技情报官不同于传统技术经理人,更像“产业医生”。他们深入383家可再生能源企业车间,从初创企业的“成长烦恼”到龙头企业的“卡脖子”难题,逐一记录分析。其中,“单结大尺寸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开发”项目通过“企业牵头+高校协同”模式,实现电池效率与稳定性双重突破,不仅降低20%光伏发电成本,还吸引5家下游组件企业落户盐城,逐步形成完整的钙钛矿产业生态圈。
平台“筑巢引凤”
让创新资源聚起来
有了好平台,才能留住好项目、好团队。高能级载体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通过打造“核心平台+全链服务+域外协同”的支撑体系,我市为科技与产业融合搭建起“快车道”,推动创新发展从“资源依赖”转向“内生驱动”。
走进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机器轰鸣的建设现场呈现一派繁忙景象。作为全市创新“核中之核”,这里已引入23个绿色能源项目,其中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落地项目速度、集聚人才数量均居长三角同类平台前列。不远处的西伏河机器人产业园里,工程师们正在调试具身智能机器人,该园区是全省唯一专注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的载体,已培育出12家行业细分领域“小巨人”企业。
在中科西伏河省级概念验证中心,一场科技成果集市正在热闹举行。展台前,工作人员用通俗语言“翻译”钙钛矿光伏、环保新材料等技术成果,企业负责人则拿着需求清单现场对接。“以前看技术报告像‘看天书’,现在逛‘成果超市’就能找到解决方案。”盐城一家环保企业负责人说。该中心自2024年获批以来,已举办12场成果集市,促成36项技术转化,实现盐城概念验证领域零的突破。
盐城还主动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探索“域外创造+盐城制造”新模式。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地设立离岸科创中心,科研人员正开展生物医药、智能硬件等前沿技术研发,成果通过“离岸研发—盐城转化”模式落地。目前,12个离岸孵化器已孵化项目300余个,其中上海某团队研发的新型医疗设备,在盐城实现产业化后,年产值突破5亿元,真正做到创新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人才“赋能加速”
让转化火种燃起来
科技成果转化关键在人。我市坚持以人才为核心,通过“引才+育才+用才”组合拳,着力打造“三大三小”六支队伍,科技企业配置“首席技术官+成果转化员”,科创平台配置“首席科学家+成果推送员”,政府机构配置“首席分析师+创新联络员”,目前已实现全市2842家高企科技成果转化员配备和培训全覆盖,培育一批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五懂”型“科技红娘”,让人才红利转化为创新动能。
2024年,盐城“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再结硕果:获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5项,位列全省第五,实现新突破;318名专家教授入选江苏省“科技副总”,数量居全省第二。这些“科技副总”不仅是企业的“技术顾问”,更是产学研合作的“超级联系人”。在富乐华半导体公司,东南大学教授张磊作为“科技副总”,带领团队攻克陶瓷基板散热难题,让产品良率从85%提升至98%,助力企业入选中国独角兽榜单。“我们不是‘挂名’,而是每周至少3天在企业蹲点,解决实际问题。”张磊说。
人才赋能下,盐城科技成果转化活力持续释放: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增长23.4%,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5047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842家。这些数字背后,是“科技副总”“技术侦察兵”“科技情报官”等人才队伍的默默付出,他们如同播撒在盐阜大地的“转化火种”,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从需求精准对接,到平台高效支撑,再到人才深度赋能,盐城正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纽带,持续强化产业创新的“磁场效应”。面向未来,这座城市将继续深化机制创新、优化创新生态,让更多实验室里的新成果,成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金引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书写更多盐城篇章。
记者手记: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深刻感受到我们盐城这座滨海城市正在发生的创新蜕变。这里不仅有大自然的馈赠,更有一片蓬勃生长的创新热土。从“海上能源平台”的攻坚克难,到“钙钛矿电池”的揭榜挂帅;从离岸孵化器的“反向飞地”模式,到“盐科宝”平台的双向推送……盐城正用机制创新打破时空界限,用开放合作汇聚八方资源。
更令人触动的是盐城对创新主体的细致呵护:“免申即享”让政策找企业、“概念验证”为成果兜底风险、“科技副总”在一线嫁接资源。这些举措看似细微,却真正体现“雨林式”生态的包容与活力。科技成果转化是一场接力跑,盐城每一棒都衔接得高效顺畅。或许,这就是能够勇挑大梁、绿色低碳当先锋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