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从“棉田偷种”到全链产值突破50亿元——东台西瓜这样甜的秘密
2025-08-18 09:24:00
来源:盐阜大众报
【字号:  】【打印

□记者 田柳燕

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新认定一批地理标志产品,“东台西瓜”榜上有名。此次认定,标志着“东台西瓜”继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之后,又一次获得国家层面的权威认可与保护,凸显其品质魅力和深厚的地域文化价值。

全链产值突破50亿元,带动10万瓜农人均增收2.4万元,核心区种植户年入30万元至100万元……东台积极推动西瓜与地方特色产业、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以最具综合价值的地标品牌赋能产业增效和群众增收,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瓜”

“农匠精神”创牌富民

东台在全省县域面积最大,拥有规模全省第一的60万亩设施农业,以占全省2.9%的耕地,贡献全省6.2%的蔬菜和15.5%的禽蛋。该市依托资源禀赋,以品牌强农战略为引领,通过打造整市域、全品类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东台大粮仓”,成功创建众多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东台西瓜已成为“东台大粮仓”最具地域特色的金字招牌。

7月29日,中国西瓜博物馆内,琳琅满目的西瓜品种令人目不暇接。记者小心翼翼地踩上一颗标着“不服来战”的“全美4K”西瓜,竟稳稳当当。“40年前,老瓜农们可舍不得这么试。”东台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副主任周金宝感慨道。

那时的东台瓜农,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瓜田。寒冬里,老把式们把瓜苗揣在怀里保温;暴雨中,全家老小冒雨挖沟排水。这份执着,让他们读懂了脚下这片“夜潮地”的脾性。北纬32度的滨海盐土,白天结盐壳、夜晚返潮气,加上2100小时的年日照时长和15℃的昼夜温差,成就东台西瓜“日积糖、夜凝甜”的独特禀赋。

但好光景不能只靠天。东台西瓜产业曾因品种单一、枯萎病高发陷入困境。农技专家薛瑞祥带领团队扎根田间,经过多年田间观测和实验室研究,最终推广“水旱轮作+抗病品种+生物菌肥”综合方案,西瓜亩产从1500公斤提升至2500公斤以上。像他这样的技术员和瓜农还有很多,他们用执着与汗水,让东台西瓜成为富民产业。

东台西瓜的甜,是一代代瓜农用“笨功夫”磨出来的。从前看天吃饭,瓜农蹲田头记雨量、摸土温,硬是把“靠天”变成“知天”。后来“科技种瓜”,便把育种、育苗、种瓜的每道工序都拆开了揉碎了钻研。传统种植长出科技筋骨,让东台西瓜的甜,从舌尖甜到产业根上。

从“跌跌不休”到“全球畅销”

差异化竞争破解“内卷”

乡间公路上的车流见证着东台西瓜的产业升级。“以前小贩压价,我们只能干着急。”三仓镇官苴村党总支书记杨龙存望着运输车说。杨龙存也是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他道出东台人种瓜卖瓜的智慧:“不在价格上内卷,而是在时间差和品质上做文章。”

东台瓜农很早就摸准市场节奏。通过大棚早熟技术,西瓜在4月、5月抢先上市,避开7月、8月集中期。杨龙存算了一笔精明账:“早上市一个月,价格能翻番。”今年他白天管瓜田,晚上开直播,“流量好时,一天能卖3000多单!”线上订单带火线下销售,让他的瓜棚年收入翻了几番。“时间差+品质”的组合拳,让东台西瓜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快人一步。

在差异化竞争中,“东台西瓜”在品种迭代方面下足功夫,与南农大、南林大、省农科院等10多家科研院校建立常态化合作,拥有省级吴明珠院士工作站,联手推进东台西瓜品种选育,从传统的“8424”“农友小兰”到新生宠儿“黑津王炸”“全美4k”,再到后起之秀“三彩”“三笑”,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产业链后端,“鲜”字被做到极致。自动化分拣中心,60吨西瓜当日完成清洗、分级、包装,依托智能化冷链物流,实现“今天采摘、明天上架”。

自2017年起,这份“鲜甜”不仅征服国内市场,更远销东南亚。今年5月,80箱“小兰”黄瓤西瓜以每公斤9美元的高价打入中东市场,赢得国际认可。

品牌建设上,东台西瓜同样出色。“双国标”认证和便携包装的设计,助其跻身高端市场。从抢鲜上市到冷链保鲜,从品质把控到品牌塑造,东台人用智慧证明,好西瓜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巧。

从“提篮叫卖”到“全链产业”

工业化思维焕新农业

东台市委市政府致力西瓜产业化引领农业结构调整,培植乡村振兴标杆,提质增效现代农业,以工业化思维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如今的东台西瓜,已形成“育苗—种植—分拣—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年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每年醉美瓜乡研博园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实现“卖瓜”到“卖场景”的升级。

“20世纪80年代,瓜农只能在棉田里‘偷种’西瓜。”三仓镇党委书记何育东站在万亩瓜田前,向记者讲述这段“带着泥土味的创业路”。如今,这个曾经“偷偷摸摸”的小产业,已发展成支撑全镇经济的支柱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背后是政府40余年的持续“搭台”。

不搞“一刀切”,而是用市场思维破局。产业起步时,政府顶着压力推进土地流转改革,将零散的“巴掌田”整合成现代化种植基地。面对质疑,农业干部们卷起裤腿下田头,用“每亩增收300元”的实际成效说服群众。台风季来临前,专项补贴推动钢架大棚建设,让西瓜住进“保险箱”。

早在1997年,东台市委市政府就以超前的意识和长远眼光,率先成立全省第一家西瓜产销协会。这是一个为瓜农提供从供种、栽培到销售全程服务的行业组织,依托54家专业合作社与1200名经纪人,构建起东台西瓜产销网络。

不是“等风来”,而是“造风口”。当多地陷入“增产不增收”怪圈,政府主动作为,牵线搭桥引入深加工企业。经科技研发,西瓜汁保质期突破29天,实现由“论斤卖”变为“论瓶卖”。在政府支持下,当地龙头企业食丰盈与华润万家等商超签下年销3000吨的保底协议,订单农业让瓜农吃下“定心丸”。

拒绝“头痛医头”,而是打响“品质保卫战”。年产值攀升之际,市场却冒出20多种假冒“东台瓜”。政府迅速部署西瓜质量追溯系统,运用网络数据库、一物一码信息采集和区块链防篡改等技术,给每个瓜贴上独一无二的“身份证”。还投下全国首单地理标志被侵权损失保险,严保品牌声誉。

东台西瓜的甜,是自然禀赋与人工匠心的结晶,更是科技、市场、政策协同发力的成果。“开着宝马种西瓜,一直种到东南亚”,这句顺口溜如今正在东台大地上演变为生动的现实图景。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