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智”添“绿”
2025-09-23 09:25:00
来源:徐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将“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列为重点任务。

从高能耗走向高能效的蝶变,从徐州制造迈向徐州“智造”,从依赖资源转向创新驱动,徐州以敢闯敢试的魄力和系统谋划的智慧,走出一条绿色化创新之路。

绿中掘金

传统产业破茧焕新颜

提起传统产业,不少人会贴上“落后”“高耗”的标签,但在徐州看来,传统产业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待挖的“富矿”,关键在于如何用新技术重塑生产模式,让旧动能焕发新动能。

作为因煤而兴的工业城市,钢铁、水泥、电力等传统产业是徐州经济的基石,推动其绿色化转型,既是破解发展瓶颈的现实选择,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江苏中盈玻璃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一个个玻璃瓶经过检测包装后,即将发往美国、中东等国际市场。“我们通过数字化技改,将能耗降低了11%,同时创新原料配方,将40%的废玻璃重新投入生产,构建起闭环循环体系,实现了固体废物零排放。”企业负责人赵伟介绍。

这并非个例,徐州的传统企业纷纷按下技改“加速键”。

徐钢集团实施1280立方米高炉配套步进式烧结机技改项目,能效水平达到国标先进水平;中联水泥、龙山水泥对熟料生产线进行了预热器技术改造,熟料单位产品能耗达国标1级能效;金虹钢铁采用全废钢短流程连续加料式电弧炉冶炼工艺,实现了智能化、节能化、绿色化生产……

淘汰的是旧设备,激活的是新动能。

为推动产业绿色转型,2024年6月徐州出台《徐州市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市工信局建立“节能降碳改造项目库”,以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能源替代、余能利用等方向为重点,每年滚动实施百项节能降碳改造项目,可形成10万吨标准煤/年以上的节能能力;引导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技改挖潜,加快淘汰、化解落后和过剩产能。

2024年,全市累计完成新购置设备数量约4.3万台(套),助力企业降本增效,让传统产业在绿色转型中焕发新活力。

乘绿加速

新兴产业破局起高峰

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筑牢发展底盘,新兴产业的绿色培育则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培育新动能,才能打开新空间。在巩固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徐州积极布局新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新赛道,通过“换道超车”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从零碳矿山到土方施工,从高空作业到物流运输……徐工集团在新能源领域全面发力,推出多款无人化、电动化工程机械和新能源重卡产品,打造无人智能矿山、道路机械无人化施工等前沿示范场景,逐步构建起行业内领先的新能源、低碳产品集群。

中煤大屯煤电(集团)有限公司的新能源示范基地,“渔光互补”模式实现“上可发电、下可养鱼、周边旅游”的融合发展;苏能垞城储能电站让退役电厂变身江苏省规模最大的储能电站,年减排二氧化碳13.2万吨,节约5.3万吨标煤能耗,提供清洁电力2亿千瓦时,实现“黑金”变“绿电”。

这些“点绿成金”的实践,不仅重塑能源格局,更催生出一批绿色标杆企业。

新凤鸣徐州基地的基于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智能制造先进工厂,依托自主研发的“5G+工业互联网平台”、全流程封闭式废气废水处理等技术及装备,实现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成为智能化生产、绿色化制造标杆工厂。相比传统模式,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能耗减少1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真正实现了提质、降本、增效。

为促进新兴产业绿色化,徐州建立了“百家绿色工厂动态培育库”。目前,全市累计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92个、绿色园区5个,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

与此同时,一个个绿色新项目加速落地,正成为徐州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朗晟高分子新材项目年产5万吨环保材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航空等领域;龙威环保纸制品制造项目聚焦新材料包装纸板加工领域,促进企业绿色化发展;

…………

新兴产业的蓬勃态势,正为徐州发展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谋绿布局

未来产业破浪领潮头

绿色转型并非单纯的技术革新,更是系统性变革。徐州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抢占绿色发展制高点。

《徐州市新型能源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0年)》《徐州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工作措施和年度任务清单》等政策相继出台,从能源结构调整到机制障碍破除,全方位护航绿色发展。

今年6月,徐州印发《徐州市(近)零碳园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底,完成18家以上(近)零碳园区的建设与验收工作,构建以园区为主阵地的零碳产业生态体系。

在铜山区马坡镇,低碳玻璃产业园正加速升级。“为推动玻璃产业提档升级,我们打造玻璃产业低碳特色园区,建设高端玻璃制品生产线与高标准厂房,同时建设屋面光伏电站、自用储能电站,实现能源低碳供给。”产业园负责人李超介绍。

锚定“双碳”目标,徐州大力发展氢能与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7月,我市印发《徐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2025年工作要点》,聚焦“5+2+X”未来产业体系,重点布局氢能与新型储能、零碳负碳等领域,打造区域未来产业发展高地。今年上半年,徐州全口径风光新能源总装机容量922.3万千瓦,能源结构加速优化。

面对新形势,徐州将继续推动钢铁、焦化等行业能效提升,完善绿色制造培育机制,推广节能降碳技术与清洁能源替代,推进废旧钢铁等资源高值化利用,深化循环经济发展。

彭城大地,绿意正浓。从技术革新到产业升级,从政策引导到生态构建,徐州的实践证明,只有将绿色理念融入产业基因,才能在可持续发展中赢得未来。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