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龙头企业用专利筑起“硬核护城河”
2025-09-17 09:12:00
来源:徐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 王正喜

一台千吨级起重机,回转刹车时像高铁一样“刹得住、不发烧”;一罐航空级金属粉末,让国产大飞机“骨骼”3D打印不再依赖进口;一块电子级多晶硅,把芯片“粮食”的定价权第一次握在中国人手里……

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突破,背后藏着同一条暗线:徐州龙头企业把“专利”写进了产业链最重要的环节,用知识产权搭起一道道“硬核护城河”。

把“刹车片”做成“定海神针”的故事,要从一场“高烧”说起。大吨位起重机回转制动时,液压油温飙升,性能像退烧药失效一样直线下滑——全球同行为此头疼了20年。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把实验室搬进工地,三年磨一剑,拿出“液阻制动回转系统”:热衰减降低60%,连续作业12小时油温不过百;替代进口液压元件,单台节省成本80万元;获42项专利,其中2项PCT国际专利,直接锁定全球高端吊装赛道。

如今,徐工已发展成为行业产品品种与系列最齐全的大型工程机械企业,产品覆盖6大产业、18大门类、200多条产品线,专利也从主机到核心部件实现全链条覆盖,创造了“全球第一吊”“全球第一钻”“神州第一挖”“神州第一铲”等100多项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千余项关键核心技术,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吨位的“三高一大”产品和成套化解决方案在世界高端装备制造舞台上绽放异彩。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也已经实现从产业链到创新链的双向奔赴:主机厂、零部件、材料端、检测方“串珠成链”,平均缩短研发周期30%。

井下瓦斯监测误差1%,就可能让一条生命线瞬间崩塌。徐州市检验检测中心联合中国矿业大学,把“计量实验室”塞进800米深井,给矿山装上“CT机”:首创“多机理协同感知”技术,误差从±5% 压到±0.5%;69 件发明专利、38项软著编成“安全天网”,已在全国200余座矿山铺开,累计创造经济效益6亿元,更把“徐州标准”写进国家矿山安全规程。

光伏上游的多晶硅,曾长期被国外“卡脖子”。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另辟蹊径,用硅烷流化床法(FBR)把硅棒“磨”成奶粉一样的颗粒硅:综合电耗直降77%,每千克只耗14度电,一张A4纸的碳足迹;纯度拉到11N(99.999999999%),把“进口依赖”打成“反向输出”;主持/参与 31 项各级标准,全球单体最大颗粒硅基地落地徐州,一口气锁定400亿元订单。

电子级多晶硅,纯度比光伏再高一万倍,被誉为芯片“粮食”。江苏鑫华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啃下600多项设备与工艺改进,率先实现12英寸硅片全尺寸覆盖: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成为国内唯一规模化供应商;累计申请专利218件,授权126件,良品率从 30%飙到90%;把半导体“粮食”装进中国碗。

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把知识产权写进研发“源代码”,80件授权专利、20 余件在审专利,覆盖工艺、晶型、制剂全链条;一类新药TRV130专利布局18个国家,上市首年销售破5亿元;建立“专利—研发—临床”雷达图,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可专利化”靶点上,让新药跑出“加速度”。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将企业创新活力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桥梁。在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我市获得2项银奖和4项优秀奖。一届斩获6项中国专利奖,亮出徐州知识产权领域的“创新底色”。

从攻克一个零部件,到主导一条标准,再到定义一个赛道,徐州把“卡脖子”清单变成“掘金图”。获奖项目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行业痛点,技术原创与国际领先,呈现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特点,兼具技术颠覆性和市场适配性,展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能力。

2022年8月,我市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3年来,以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为引领,我市持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创新,紧扣“343”创新产业集群建设、“5+2+X”未来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更多高价值核心专利,推动专利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其成就不仅在于一个个单项技术的突破,更在于通过知识产权战略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形成“创新—保护—转化”的良性循环,推动徐州从“专利大市”向“专利强市”迈进。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