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持续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引领带动能力
2025-08-12 09:12:00
来源:徐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 王正喜

去年12月,中央区域办出台《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首次点名徐州“提升中心城市引领带动能力”。

紧扣“协同”与“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徐州持续放大国家战略叠加效应,迅速拉出“三张清单”,对接区域各市44项合作事项区域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34项任务、徐州自身65项年度重点清单,以“头马”之姿,带领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奔向更广阔的舞台。

高质量打造重点合作功能区

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徐州提高站位谋全局谋长远,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持续构筑竞争新优势,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驱动力和综合承载力。

为更高质量推动产业发展协作协同,我市进一步整合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和创新平台资源,依托60余个产业联盟开展200余项技术攻关,合作共建“徐州科创圈”和区域科创共同体。用好10亿元区域产业投资基金,着力提升工程机械、新能源、高端纺织等产业区域首位度和辨识度。

我市以铜山—埇桥省际毗邻地区为主体,探索建立合作工作机制。加强徐淮产业园区(段园)建设,重点推动项目共建、科创飞地、干部互派等合作试点。推动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区、徐州淮北产业合作园区扩容提质,协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淮北市杜集区段园镇的万茂产业园,园区内送货车辆来回穿梭,厂房内的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万茂产业园项目是徐淮共建产业园一期组成部分,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项目负责人周琳告诉记者,该产业园积极构建投资创业和承接项目载体,去年以来,已吸引沪苏浙17家企业入驻。

段园镇与徐州交界,是淮北市的一块“飞地”。近年来,该地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等政策机遇,围绕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在“接徐融长”中招引优质项目落地,仅去年就招引徐州产业项目3个。

萧县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等战略要求,提出打造徐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先行区、淮海中心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萧县积极对接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与泉山区共建萧泉工业园,目前园区已入驻机械制造、智能制造企业78家。占地1000余亩的淮海智能制造产业园已成型,累计入驻企业41家。

协同发展“一盘棋”越下越大

3月13日,国家发改委“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进一步提出,在“进一步推动区域间联动融合发展”方面,“推动苏皖鲁豫、陕晋豫等交界区域合作发展”。

抢抓国家层面支持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我市充分发挥区域合作交流服务中心职能作用,强协同之举、走融合之路、增共赢之效。

今年初,国家“一带一路”办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出台文件,确定在全国优化布局14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加快打造形成“核心枢纽+支撑基地”高效集疏运网络体系。连云港—徐州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成功入选。

短短半年多时间,徐州枢纽地位、产业格局、开放能级均发生显著变化。徐州在资源配置、港口建设等8个领域实现苏皖鲁豫五市七县区协同发展,加速释放陆港枢纽平台效能。截至7月底,徐州中欧班列及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数及运量,同比增长均在30%以上,创历史新高。

连云港—徐州—淮安组合枢纽是第二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建设支持城市。今年以来,抢抓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机遇,徐州着力“联网、补链、强链”,为全省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为更高效率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我市积极研究优化高速公路、快速通道、轨道交通等区域路网布局,积极推动台睢、徐蚌、枣菏等11条跨省高速建设,抓好徐菏铁路、连临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打造“公铁水空管”多式联运物流体系,着力构建“1小时物流通勤圈”。交通一体化,交融的是城市,连通的是人心。交通一体化发展不仅探索了省际边缘地区协同发展的新机制,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场壁垒,也推动了区域内多层面、多维度的互动与合作。

从区域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发力点,我市着力运行好46个医疗专科联盟、10个跨区域职教集团,探索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文化体验、旅游观光等领域共享“同城待遇”,推动900余项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厚植共同富裕的幸福底色。

中心城市首位度和发展能级更强

中心城市是徐州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最大潜力,按照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徐州聚力打造“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11个重大事项行动方案,不断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和发展能级。

我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深化“343”创新产业集群发展行动计划,制定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方案,积极拓展“新能源+”“具身智能+”新路径,着力提升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安全应急等产业区域首位度和辨识度,力争集群总规模达8500亿元,为扎实朝着万亿城市迈进提供有力支撑。

潘安湖、九里湖、安国湖……一个个满目疮痍的采煤沉陷区经过生态修复,已然变成人文美景,为城市新添大小上百个湖泊、湿地和景区。作为江苏唯一获批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徐州坚持绿色发展、系统治理,聚力创新开展“生态修复”,着力打造全国同类地区转型示范样板,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

近年来,我市积极培育氢能与新型储能、深地空间利用、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通用人工智能等5个未来产业,抓好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努力在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城市选择品牌,品牌反哺城市。”如今,在0.66平方公里的徐州中心商圈,“首店经济”与“商圈升级”形成良性互动。随着“彭城七里”梯次焕新,文脉里的新徐州将更值得细细品读。

“五一”游客消费增幅全省第二,“苏超”引爆跨省观赛热潮……如今,徐州正以“科创+制造+陆港+文旅”等系列组合拳,带动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徐州对周边城市辐射集聚不断增强,全市三级医院外地住院病人、中心商圈外地居民消费、市区外地户籍购房比例均超30%。

徐州,这座曾经的“兵家必争之地”,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赛道上加速领跑。锚定“万亿城市”目标,徐州将持续放大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示范效应,让协同发展之声更加铿锵,让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更加坚实,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篇章贡献更多徐州力量。

作者:  编辑:陈茜